八麵玲瓏 把事辦得恰到好處(3)(1)(1 / 3)

朋友之間要真誠坦蕩

在中國,中庸之道是一種至高的做人境界。掌握了中庸之道,便會在生活中遊刃有餘。交友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樣要講中庸,除了“淡而不厭”之外,還要“簡而文”,“溫而理”,簡略文雅,溫和且合情理。

曆來人們都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戒備。對可以信賴的人,真真假假,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舉。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又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

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捧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麵前的是什麼人,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

以誠待人,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總是不喜歡被批評,但意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時,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以溝通,友情得到發展。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要敞開自己的心扉。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正如謝覺哉同誌在詩中寫道:“行經萬裏身猶健,曆盡千艱膽未寒。可有塵瑕須拂拭,敞開心肺給人看。”

以誠待人,能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表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下猜疑、戒備心理,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閉鎖的一麵,同時,又有開放的一麵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以一個開放的心靈換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中,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結局。

君子之交,是為了心靈的溝通,並不具有功利的思想。而它對中國人影響之深也令人感歎。在一個特別重視交際、講究關係的民族中,是不該以“不善交際”為美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子之交,因為它強調的是“淡、簡、文”,甚至“木訥”。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道家莊子的名言,與儒家《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厭”,是一個道理。君子的交友之道,應像淡淡的流水,常流不息,源遠流長。現代人將交友比作花香,說“友誼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也與古語有異曲同功之妙。

寧可送錢給朋友,也不借錢給朋友

給朋友錢,錢收得回來,借朋友錢,錢收不回來!

在給與借的衡量中,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拒絕,也許一狠心,你就可以保住你的錢。

如果有個朋友向你開口借錢,你借或不借?

很多人碰到這個問題都很困擾,因為借他錢,有可能這一筆錢就要不回來了,或是一再“展延”,到了最後才拿回一小部分。朋友有需要才會來借錢,如果時間一到便去催債,好像自己太沒人情味,何況也沒勇氣開口,更怕一開口,就傷了彼此的感情。不借嘛,自己的錢固然是“保住”了,但朋友有難,不出手幫忙,道義上似乎也說不過去,也擔心二人的感情恐怕從此要變質了……

借不借朋友錢,就是這麼讓人傷腦筋!

當然,也有“有借有還”,甚至還本金也還利息的朋友。不過說老實話,這種借款行為還是潛藏者危機———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調借,表示他的財務有問題,終有一天會連本金也還不出來!

可是,橫在麵前的人情、感情與道義,怎麼辦呢?給他錢,而不借他錢!

所謂“給他錢”有兩個層麵的意義:

在心理層麵上的意義是:表麵上是“借他”,也言明歸還期限和利息多少,但在心理上卻抱著這筆錢是“一去不回頭”的想法,他能還就還,不能還就當做是“給”他的!這種態度很阿Q,但卻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好處是不會影響兩人的感情,你也不會因為對方還不起錢或不還錢而難過;第二個好處是顧到了朋友間有難相助的“道義”;第三個好處是在對方心中播下一粒“恩與義”的種子,這粒種子或許會發芽、茁壯,在他日以“果實”對你做最真誠的回報。

第二個層麵的意義是真的“給”他錢,也就是說,他雖然是向你用借的,但你卻表明是給他的,是要幫他解決困難的,並不希望他還錢。這樣子做也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好處是他不太可能再來向你“借錢”,不好意思了嘛!而你也可表示“我已竭盡所能”,將對方開口的數目打折給他,萬一對方真的“還”不起錢,或根本不還錢,你可能降低“損失”;第二、三個好處和前麵一樣,兼顧了“情與義”,同時也在對方心中種了一粒“恩與義”的種子。

事實上,不管是“借”還是“給”,錢能不能收回來都是個未知數,之所以說“給朋友錢,錢收得回來;借朋友錢,錢收不回來”,是基於:錢隻要離開你的口袋,就有回不來的可能,因為對方是沒有錢才向你開口,所以明知有可能回不來,幹脆就不抱希望,免得去催債,雙方有可能造成不愉快,自己也難過。

如果“借”或“給”都覺得很難,那麼就狠心拒絕了吧!

朋友間辦事八大忌

朋友之間辦事必須注意以下的8大忌:

1、忌功利心重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交友完全是實用主義,以親疏分等次,以尊卑論級別。隋朝王通《文中子·禮樂》雲:“以勢交者,勢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凡對我有利者,則熱情相待,

交往甚密;對我無利者,則冷眼相待,旁若路人;對有地位、有權勢的朋友,笑容可掬,十分巴結;對一般朋友,則態度炎涼,哼哼哈哈。

2、忌斤斤計較

友誼就意味著給予,它應該是無私的,所以,朋友之間應抱寬容的態度,真誠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前進。那些斤斤計較,惟恐自己吃虧,有利必爭,有榮譽不讓,有責任便推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朋友。

3、忌不守信用

在現實生活中,把承諾視為兒戲,以戲言相許騙取友誼與信任的人,永遠也不會得到真正的朋友。“不求千金,隻求一諾”,做朋友就要說話算數,說到做到。

4、忌忘恩負義

忘恩負義,以怨報德是一種敗行。別人有德於你,你切不可忘記,要設法給予回報。有的人處於逆境時,往往會深切地感受到朋友給予自己友誼與幫助的重要和珍貴。而一旦自己地位變了,便對昔日幫助過自己的朋友一反常態,怠慢、冷漠,甚至把朋友拒之門外,這種人往往令人氣憤。

5、忌不拘小節

有些人向朋友借錢,自以為數額不大,便馬馬虎虎地隻借不還;有些人去朋友家赴宴,不顧禮貌,過於隨便;有的人與朋友交談總喜歡打岔爭辯,不甘示弱,如此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不良習慣,不僅會損害自己的形象,還會使人感到厭惡。

6、忌不分彼此

朋友之間最不注意的是對朋友物品處理不慎,常謂“朋友間何分彼此”,對朋友之物,不經許可便擅自拿用,不加愛惜,有時遲還或不還,久而久之會使朋友認為你過於放肆,產生防範心理。實際上,朋友之間有超出一般人關係之處,然而你與朋友更要注重禮尚往來的規矩,要把珍重朋友之物看作如珍重友情一樣重要。

7、忌強人所難

當你有事需求人時,朋友當然是第一人選,可你事先不作通知,臨近登門提出要求,或不顧朋友是否請願,強行拉他與你同去參加某項活動,這都會使朋友感到左右為難。他如果已有活動安排不便改變就更難堪。對你所求,若答應則打亂自己的計劃,或拒絕又在情麵上過意不去。或許他表麵樂意而為,但心中就有幾分不快,認為你太霸道,不講道理。所以,你對朋友有所求時,必須事先告知,用商量的口吻講話,盡量在朋友無事或情願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時要記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強求。

8、忌一意孤行

朋友之間要同舟共濟,對好意之計應認真考慮,妥當采納。如果遇到事情,一意孤行,堅持己見,無視朋友之見,我行我素,結果自己吃虧,朋友受累。這必定使朋友感到失望,認為你太獨斷專橫,不把朋友放在眼裏,是個無為多事之人,日後漸漸疏遠你。所以你在遇事決策時,應多聽並尊重朋友意見,理解朋友的好心,即使難以采納的意見,也要說清楚,使人覺得你在尊重他。

六、求親緣辦事的奧秘

讓親戚辦事的忌諱

親戚關係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社會關係,由於彼此之間經濟的,地位的,地域的,性格的等等存在著多種差異,而差異既可能成為彼此交往的誘因,也可能成為產生矛盾的原因。因此,要避免嚴重矛盾,讓親戚真心實意地為你幫忙、辦事,就必須在日常往來中注意以下四點忌諱。

1、忌諱經濟往來糊塗賬

交往過程中,為了經濟利益問題而鬧衝突,使關係疏遠、惡化的現象,在親戚之間是屢見不鮮的。親戚之間的借錢借物等財物往來是常有的事,有時是為了救急,有時是為了幫助,有的就是贈送,情況不同,但都體現了親戚之間的特殊關係,把這種財物往來當成表達自己心意和特殊感情的方式。

作為受益的一方在道義上對親戚的慷慨行為給以由衷的感謝和讚揚是必要的。如果他們把這種支持和幫助看得理所應該,不作一點表示的話,對方就會感到不滿意,而影響彼此的關係。

古訓說,人親財不親。對於屬於需要歸還的錢物,同樣是不能含糊的。這是因為親戚之間也有各自的利益,一般情況下應把感情與財物分清楚,不能混為一談。隻要不是對方明言贈送的,所借的錢物該還的也要按時歸還。有的人不注意這個問題,他們以為親戚的錢物用了就用了,對方是不會計較的。如果等到親戚提出來時,那就不好看了。

對於來自親戚的幫助要注意給以回報,這既是加深友誼的需要,也是報答對方幫助的必要表示。如果忽視了這種回報,同樣會得罪人。

假如親戚之間為了盈利而合作辦事業,那麼在合作之前就要有一個說法,最好立上文字、合同之類,把各方的責任和利益都寫清楚,這樣合作才會順利和成功。親戚之間的合作共事因事先沒有明確的說法而發生矛盾,最後反目成仇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親戚之間在合作共事時,不要以為大家是親戚,就感情用事,什麼也不考慮,這樣做的後果往往不好。到了發生經濟糾紛時,大家就會因事先沒有約定而鬧得不愉快。在有了合同的情況下,就一定要講信用,不能隻顧自己,更不能貪圖便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