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麵玲瓏 把事辦得恰到好處(1)(1 / 3)

一、為上司辦事的學問

該出手時就出手

如果你想贏,那麼你就先贏了一半。強者總是試圖永遠保持自我控製能力。這種能力能顯示出真正的人格和心力。不能控製自己,不能贏了自己,還怎麼贏人呢?

凡事動腦子,該出手時就出手,因而會有許多意外在等著你……

豐臣秀吉,是日本幕府時代權傾朝野的攝政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沒有人敢對他說個“不”字。

有一次,豐臣秀吉突然命令下屬準備一下,次日隨他上山采蘑菇。

這可讓他的一幫部下急壞了。如今已過了采蘑菇的時節,山上的蘑菇早沒了。但是采不到,老虎一發威,可不是鬧著玩的。

下屬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他們到附近村落裏緊急收購了一批蘑菇,並把它插到了豐臣秀吉要來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豐臣秀吉便帶著下屬們來采蘑菇了。

“啊呀!這蘑菇真好,沒想到現在還有這麼好的蘑菇!”豐臣秀吉讚歎道。

“其實這蘑菇是他們怕大王您采不到而降罪,昨晚連夜插上去的。”其中一個下屬乘機“告密”。

豐臣秀吉點了點頭,歎了一口氣說:“農民出身的我,怎麼會看不出其中的蹊蹺。大家為了我而辛苦了一夜,這份苦心,我又怎麼會怪罪呢?為了感謝大家,這些蘑菇就分給你們去品嚐吧!”

麵對這個沒人敢說“不”字的人物,聰明的下屬們巧用心機,讓他自動放棄了自己不切實際的需要。下屬的行為,使豐臣秀吉明白了下屬的一片苦心。這份苦心又是對豐臣秀吉無聲的讚美,讚美他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他有支配下屬生死的地位,他們不擇手段的來滿足他的意願。想到這些,豐臣秀吉自然會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感。那些下屬拒絕的行為,也達到了讚美的效果。

當你的上司向你提出了你不可能做到的要求,隻要你做出竭盡全力為他的要求忙碌的樣子,雖然你拒絕了上司的要求,但同樣會博得他的好感。

有一位老飛行員,接受了一項特殊的任務。不是扔炸彈也不是接名人,而是———運老虎,這是一隻當做親善大使之用的成年老虎,腦門的“王”字極有霸氣。老虎很不服氣被關在大鐵籠子裏,在被運上飛機的那一刻還不忘不大不小地叫了一聲。

飛行員覺得很有趣,他在前麵開飛機,身後就是老虎的鐵籠子,和百獸之王進行如此麵對麵的交流,這種情況還真不多見。

開了一會兒,飛行員又回過頭去瞧老虎。“上帝!”他不禁一哆嗦,老虎離他隻有幾步之遙,正在向他逼近。該死的鐵籠子,竟然沒有關嚴!

緊急之中,他沒有大叫著亂跑,其實即使他這樣做了也無路可退,相反地,他睜大了眼睛,狠狠地盯著老虎,像一頭發威的雄獅。

奇跡出現了,老虎和他對視了一會,竟然自己又走回到籠子裏。

飛行員化險為夷。

對上司也要敢於反對權威

在辦事之前一定要先思考,不能麵對權威就接受。

一個十二歲的孩童向中國曆史上最暴戾的皇帝秦始皇說“不”,卻獲得了賞識。曆史傳說小小甘羅十二歲拜上卿,秦始皇對他的評價是“孺子之智,大於其身”。這些都或許源自一次他跟秦始皇關於“公雞下蛋”的辯論。

有一次,秦始皇聽說吃公雞蛋能長生,便命令甘羅的爺爺前去尋找。

“爺爺,您有什麼心事嗎?”甘羅看到愁眉不展的爺爺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便上前問道。

“唉,皇上聽信了方士的話,要吃公雞蛋以求長生。現在命令我去找,要是三天之內找不到,就得受罰。”

甘羅一聽,也著急起來。不過他靈機一動,有了主意。“爺爺,你不用再為此事操心,三天後我替你上朝去,我有辦法應付皇上。”聽了甘羅的話,一向信任他的爺爺也就放下心來。

期限已到,甘羅不慌不忙地隨著一班大人走進宮殿。

秦始皇認識他,暗想一個小孩跑進宮殿來簡直是無禮,便生氣的問:“你來幹什麼?是不是你爺爺找不到雞蛋不敢來了?”

“啟稟陛下,我爺爺來不了啦。”甘羅冷靜地說,“他在家生孩子呢,所以隻有我替他來上朝了。”

“胡說!”一句話把秦始皇逗樂了,“你這孩子,男人怎麼會生孩子?”

“既然公雞能下蛋,為什麼男人就不會生孩子呢?”甘羅反問道。

秦始皇一聽,自然知道自己錯了。同時也看出了甘羅不簡單,便對他破格錄用。

小甘羅利用歸謬法使秦始皇發現自己的觀點自相矛盾,他再狠也是一個明理人,當然不會拒絕甘羅的“不”。

時刻給上司麵子

作為下屬,不僅當麵要給上司麵子,而且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給上司麵子,這不是奉承,而是表裏一致,言行一致,誰能保證這是不是他故意的一種安排呢?

下屬要得到上司的欣賞,不僅要善於在工作中和上司相處,還要善於在一些特殊的場合表現出自己的才幹和優勢。

李經理是一個象棋迷。每到午休的時候,他總要拉上老王殺一兩盤。一來是老王的象棋下得不錯,二來也是緊張工作之餘的一種調劑。可是,老王卻並不太願意與李經理下棋。其原因是李經理的棋藝實在是不算高明,和他在一塊兒下棋,根本沒有什麼意思。要是真正使出真本事,李經理根本無還手之力,準得回回輸。可要是讓他幾招,自己又覺得乏味,人家也說不定會說自己拍馬屁,討上級的好。無奈,他隻得采取一種折中的方式,有時贏他,有時也輸幾盤。

有些上司屬於爭強好勝一類的人,對這種上級最好的方式是不要與他在一起娛樂。另外,有時上級跑來娛樂則是出於另一種目的,他可能是工作中有些不順心,也可能是受到其上級的批評,正悶著一肚子氣,想找種方式調劑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其形象和態度都會有些反常。如果是這樣,出於對上級的體諒與幫助,則應該客氣一些,作出一些必要的讓步,使其能夠在娛樂中得到某種放鬆和調整。

盡管是客客氣氣地與上級在一起娛樂,或作出某些讓步,你也得有一定的、適當的方式。即在形式上仍然是認真的,不客氣的,最好是讓其不覺察出你在讓他,使之感到是憑自己的真本事獲勝。這樣,便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任何上司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而有些人也總愛在背地裏議論或埋怨上司,並說一些當麵不說的話。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假如你也有同樣的看法,要不要附和呢?要是不附和,不予答理,可能會遭致人家的閑話,說你膽小鬼,馬屁蟲,沒有一點個性等等;要是附和了,萬一被上司知道,那也沒有好處,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事:有些人在背地裏對上司評頭論足,說三道四。可是,他又常常回過頭去向別人和領導把你的附和添油加醋地說一番,弄得你非常難堪。

對待這樣的情況,最好是不要去附和。特別是對那些好搬弄是非的人,更應該敬而遠之。如果他非找到你說這些話,也可以扯開話題,或來一個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是幹脆就用一些中性的,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的“嗯,嗯”來對待。在現實生活中,盡管人們對上司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是背地的議論,卻肯定又是帶有個人的利益取向。由於每個人的利益取向不一致,每個人對上司的期望和要求也不一致,所以,當別人議論上司時,你大可不必去附和,否則很容易成為某些人的工具,被別人當槍使。

麵對上司與上司之間

的矛盾要互不得罪

領導和領導之間,頂頭上司和間接領導之間,領導和下級之間,有些工作上的矛盾是正常現象。你要明白:辦事是最主要的,處理關係放其次,但最好對他們互不得罪。

如果你在這些矛盾衝突中,隻對一方負責,就未免患了“近視眼”,這是典型的“短期行為”。在古代封建社會,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現象。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今天,當然是不正常的,但是,應注意的是,如果你陷於一種矛盾漩渦中不能自拔,不是妥善地、兼顧地去處理各種關係,而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那麼一旦情況發生了變化,你就會失去了自己的優越點。

上司之間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衝突,在這種情況下,當下屬的可就犯難了。有時你和這位上司親密一點,又怕惹惱了另一位上司;你要與另一位上司接觸多一點,又怕開罪這一位,總之,這種狀況使得下屬左右為難。特別是那些在工作中不得不經常與領導打交道的人,更是不便開展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要不要保持中立的態度呢?從而盡量做到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

一般而言,采取中立的態度是可取的。也就是說,進行一種等距離的工作方式,跟誰都不過分密切。或者說,完全從一種純工作的角度著想,沒事盡量少與上司們打交道。特別要注意不讓其中一個上司認為你是另一個上司的人。

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想要完全采取這樣一種純粹中立的工作方式往往是比較困難的。這裏有這樣幾種情況。其一,可能你過去就與某一位上司關係比較好,來往也比較多。後來,新的上司來了之後,與已經在位的上司發生矛盾。此時,你就不好辦了。因為,如果你還是采取一種中立的態度,在客觀上等於是與原上司疏遠了。這樣,他很可能會認為你是不值得信任的,從而對你產生種種看法。其二,有些上司們在彼此發生衝突的情況下,都想拉攏一些人,建立自己的隊伍,他往往會在周圍的人中間選擇他認為信得過的人。當他找到你的時候,可你又以一種中間人的態度對待他,由此也可能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其三,兩邊不得罪,往往會形成兩邊都得罪的結果。特別是在一些有直接利害衝突的事情上,你如果完全采取一種與我無關的態度,實際上等於是放棄了機會,也使得上司們都不喜歡你。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一切從工作出發,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為了工作,應該多與誰接觸,就毫無顧忌地來往,用不著擔心另一位上司的看法。這樣,你的所作所為便顯得自然大方。另外,對這樣的上司,工作之外的接觸盡可能少,與工作無關的話題盡可能少。

紅花要讓上司戴

被別人比下去是件很令人惱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過,這對你來說不僅是蠢事,甚至於會產生致命的後果。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於是,宣帝派年已70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100棵菱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5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微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做臣下的,最忌諱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10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自以為有功便忘了上司,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自己的功勞自己表白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

三國末期,西晉名將王溶於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麵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王溶的曆史功勳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溶克敵致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論罪,又誣王溶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官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勳卓著的王溶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文,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誣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文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溶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進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溶問:“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當足下凱旋歸來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

王溶按照他的話去作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而不能正確對待,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上司給你安個“居功自傲”的罪名把你滅了,很得正嫉妒你眼紅你的同事的心。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穩妥的自保。還是把紅花讓給上司為上策。

上司麵前,不要鋒芒太露

有一類上司,視權力為他的護身符,以“爭權奪利為尚”,凡事一定要控製在他手中,以示其權力之大。那麼,在這類上司麵前,你最好的應對之道就是收斂起自己的鋒芒,千萬不要讓他感受到權力及職位受到威脅。

楊修是曹操軍中的主簿,是很有名的才子。他的遭遇,我們可以借鑒。劉備親自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四十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為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隨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候惇大驚,請楊修到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也很信服。曹營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是個權力欲望很強的人,知道後,怒斥楊修並說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以此為借口便把他斬了。

其實,楊修隻是無意中成了曹操擴張權力的擋路石,使曹操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權力及職權受到威脅,這是大忌。所以下屬對這類上司要隨時顧及他的顏麵,知道何時該進退。

巧給上司樹美名

漢元帝劉爽上台後,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這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對此,貢禹不置一詞,他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再少養一點馬。其實,漢元帝本來就很節儉,早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漢元帝自然樂於接受,於是,漢元帝便博得了納諫的美名,而貢禹也達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較為嚴重的政治關頭,時常要下詔求諫,讓臣下對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見,表現出一副棄舊圖新、虛心納諫的樣子,其實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態的表麵文章。有一些實心眼的大臣卻十分認真,不知輕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見,這時常招來忌恨,埋下禍根,早晚會招來帝王的打擊報複。但貢禹卻十分精明,專揀君上能夠解決、願意解決、甚至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問題,這樣避重就輕,避難從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經十分圓熟老道了。

會察顏觀色是作為下屬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投其所好,及時變色,不知道上頭的心理和意圖,說不定會拍錯了馬屁,“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唐高宗李治將要立武則天為皇後,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對。一天,李治又要召見他們商量此事,褚遂良說:“今日召見我們,必定是為皇後廢立之事,皇帝決心既然已經定下,要是反對,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顧托,輔佐陛下,不拚死一爭,還有什麼麵目見先帝於地下!”

李績和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樣,也是顧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宮,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開了;而褚遂良由於麵折庭爭,當場便遭到武則天的切齒斥罵。

過了兩天,李績單獨謁見皇帝。李治問他:“我要立武則天為皇後,褚遂良堅持認為不行,他是顧命大臣,若是這樣極力反對,此事也隻好作罷了!”

李績明白,反對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開表示讚成,又怕別的大臣議論,便說了一句:“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問外人呢!”

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順從了皇帝的意思,又讓其他大臣無懈可擊。李治因此而下定了決心,武則天終於當上皇後。而反對派長孫無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隻有李績一人安然無事。

二、托同事辦事的訣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