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辦事辦得恰到好處(3)(1)(3 / 3)

做事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須知彼知己。《孫子》中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無論做何種事均應做好事前的調查工作,確實客觀地認清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獲勝。

《孫子》中說:“多算勝,少算不勝,由此觀之,勝負見矣。”這裏的“算”是指“勝算”,也就是致勝的把握。勝算較大的一方多半會獲勝,而勝算較小的一方則難免見負。那毫無勝算的戰爭就更不可能獲勝了。

戰術要依情勢的變化而定,整個戰爭的大局,必須要有事先充分的計劃,戰前的勝算多,才有可能獲勝,勝算小則不易勝利,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果沒有勝算就與敵人作戰,那簡直是失策。因此,若居於劣勢,則不妨先行撤退,待敵人有可乘之機時再作打算。無視對手的實力強行進攻,無異於自取滅亡。

《孫子》在此處所表達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太過樂觀,一旦大意輕敵,將陷入無法收拾的可悲境地。

這種傾向在日本現代企業經營策略之中亦極明顯。的確,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種積極果敢的經營形態是造就日本經濟繁榮的因素之一。但是這種做法雖然適用於基礎的建立,卻難以持續發展下去。沒有把握的戰爭不可能一直僥幸獲勝,終究會碰到難以克服的障礙。因此,當我們要開創事業,或者拓展業務時,最好還是有致勝的把握再動手。

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有資格被尊為“名將”的人,都有個大原則,即不勉強應戰,或者發動毫無勝算的戰爭。如三國時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戰方式被譽為“軍無幸勝”。所謂的幸勝便是僥幸獲勝。實際上,曹操的致勝手段絕非如此,而是確實掌握相當的勝算,依照作戰計劃一步一步地進行,穩穩當當地獲取勝利。

在國際方麵類似曹操的人,日本的武田信玄是一個。他所統率的武田軍團在二次大戰中所向披靡,理由之一便是他不打沒有勝算的戰爭。此外,中國曆史上的諸葛亮和世界曆史上的愷撒大帝等人,均是善於運籌帷幄,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雖說把握勝算,然而經濟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勝算。因為其中包含著許多人為的因素,諸如情感因素在內,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勝算,無法確實地掌握。不過,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勝算,才可進行計劃。

點滴做起不貪快

使我們疲倦的不是腳下的高山,而是鞋裏的一粒細砂。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費盡心力地設定高峰、計劃路線的同時,不彎腰去倒掉鞋裏的沙粒呢?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形容那些眼高手低,自以為是的人再恰當不過了,因為沒有人會隨隨便便能成功,成功是通過點滴積累而成的。

在2000年的亞洲杯足球賽上,中國隊殺進四強,半決賽中同日本隊相遇。賽前許多隊員都表示:我們不怕日本。比賽時教練的戰術安排沒什麼錯誤,隊員們拚勁也十足,但最終還是以2:3輸掉了這場比賽。應當說,中國隊較以往有進步,場麵也不難看,但日本隊明顯技高一籌,尤其下半場完全控製了場上的主動,基本上是在壓著中國隊打。

我們這裏不是在評球,而是要說評論員黃健翔所說的一段話:

要說速度和身體條件,日本隊好像不如我們,他們前鋒速度並沒有我們快。可在全場的節奏上,卻好像每個日本隊員都能比我們快兩步,這樣整個日本隊就比中國隊快了兩步……中國隊引進外援時多引進前鋒,能進球見效快,日本隊職業聯賽中引進的卻是濟科等一些寶刀已老的中場大牌明星。這些球星年齡大了,也不可能多進球,但卻給日本隊員帶來良好的戰術意識、先進的足球理念、一流的中場組織……

我們再來看經濟學家茅於軾的一段話:對於中國人來講,不用打氣的自行車輪胎,不用換的電燈泡,不漏水的水龍頭等等,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各種各樣的低質量日常用品,並在更換、修補中去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在美國,這已是一個基本的質量標準和要求……

日本足球隊也好,美國日用品也好,能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啟示呢?那就是:許多時候,我們會有很好的目標和方法,也會去努力學習先進者、成功者的經驗、技術,但往往隻是大處著眼,而忽略了細節之處,把一些最基本的東西置於腦後而去建築美麗的空中樓閣。

日本隊員單拿出來與我們隊員拚體能,也許不是我們的對手,可人家在場上每時每刻每個人都始終比我們多跑兩步、快了兩步;東亞球隊都在學習世界強隊的戰術,可日本隊除了這些宏觀的東西,每個人的腳下都細致了許多;美國等世界科技強國在高科技等領域絕不含糊,但在低級產品上也絕對是一流水平。說白了,就是每個崗位、每道工藝、每個環節上的人都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事,無論高科技、低科技,無論是否重要工程、國家項目,認真、敬業已是一種骨子裏的習慣,每一道細流彙聚起來,就聚成一股領先的潮流。

一個國家也好,一個球隊也好,一個人也好,成功的經驗有千條萬條,但都離不開這一點,大處著眼,小處做起,切實加強自身的修養和素質,克服自身的各種惰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備成功者的基本素質,可以征服各式各樣的困難。

不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的人是虛偽的,他們事事寬容自己,即使自己做錯了什麼,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我們時常想:“平時可以放鬆一點,到了關鍵的時刻再發揮好一點不就行了?”我們對自己說:“等到真正比賽的時候,我一定會怎樣怎樣,我一定會如何如何!”

你見過以往中國男子足球隊的訓練嗎?曾經有外籍教練這樣評價當時的中國隊:“這是一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隊伍。”因為中國國家隊的隊員在平時訓練的時候非常懶散,往往是練一會兒就休息半天。不認真聽教練的指導,一個人擺些花架子,盡練些不實用的技術。這種平時懶散的作風已經在隊伍裏蔚然成風。即使是打一些教學比賽,也總是看到國家隊的隊員無精打采地在場上“走動”,一旦有一個球稍微傳得大了一點,就懶得去追。當教練責怪他們的時候,他們常說一句話:“這又不是真正的比賽,幹嘛那麼正式呢?”

不錯,這確實不是正式的比賽,但是平時的訓練就不重要了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果沒有平時兢兢業業的千錘百煉,上了戰場怎麼能夠對抗實力強大的敵人。反觀其他足球發達國家的訓練,都是高強度,高對抗,盡量能夠使每場訓練和比賽都符合真實比賽中的狀況。

我們私底下的每一次訓練和準備都是為我們的成功作準備,成功並非垂手可得,需要我們在成功的過程中拋頭顱,撒熱血,隻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夠獲得成功。那些輕視平時比賽,輕視平時訓練的人,在比賽真正來臨的時候隻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那些在平時訓練和準備過程中認真對待的人則相反,由於一直接受了高強度的模擬訓練,他們更容易在關鍵的比賽中在關鍵的時刻表現出鎮定的姿態,因為,在他們心中這無異於平時的一場簡單的比賽和訓練。

平時懶散慣了的人,重要場合讓他緊張十分鍾他就會難以忍受。相反,如果平時就已經很嚴格地要求了自己,那麼在一些緊要關頭,他會比平時更認真。

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騖遠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數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夢想成功,才華獲得賞識,能力獲得肯定,擁有名譽、地位、財富。不過,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總是少數。因為,他們總是經意或不經意地都陷進了好高騖遠的泥潭裏。

被評為湖南省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的劉九生,是靠做木梳起家的。劉九生高中畢業時正趕上父親因不慎失足而摔成了殘疾,為了照顧家庭,他放棄了高考回到家裏,整日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年輕氣盛的劉九生不安心一輩子過這種一潭死水般的生活,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發家致富,創一番大事業。為此,劉九生曾做過多種生意,但總未能成功。劉九生的父親有一手做木梳的手藝,勸他做木梳,可劉九生認為一個大男人,做小木梳有什麼出息,不願意學。

有一天,劉九生正坐在牆角歎氣時,父親走過來,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孩子,是我對不起你,耽誤了你考大學。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你能把木梳做好,也可以發財啊,你如果願意學,我明天就教你。要從小事做起,才能有大的成功。”第二天,劉九生就跟父親學起了做木梳。他專心致誌地學,幾天就學會了,但每天隻能做幾把木梳,他們家住的地方比較偏僻,拿到集市上去賣,價格很低,慢慢地劉九生有點灰心了。但有一天,他到城裏辦事,發現城裏一把木梳比家鄉集市上要貴幾毛錢,於是,他便挨家挨戶去收購木梳,做起了木梳的批發生意。很快他就賺了五六萬元錢,看到村裏人手工做木梳靠的是傳統的方法,生產速度慢,有時貨源還短缺,他就萌生了辦一個木梳廠的想法。

廠子建起來了,他又四處尋找銷路,1993年12月的一天,劉九生突然接到衡陽市一家公司老總打來的電話,說想訂一些貨經銷,但不知木梳質量好壞,劉九生放下電話,一看手表,已經下午3點多鍾了,如公共汽車不晚點,今天還來得及把梳子送到那家公司……當劉九生走進這家單位時,正好碰上這家公司的員工下班,他的心猛的一沉,以為老總可能早就下班了!正當他有點灰心喪氣時,忽然發現一個夾著公文包的人從公司走了出來,他懷著碰碰運氣的心情上前去問道:“請問XX經理的辦公室在哪裏?”沒想到那個人就是那位老總。他看到劉九生如此勤勉,十分感動,緊緊握住劉九生的手說:“小夥子,你的精神感動了我,我相信你的梳子質量也是最好的。”這一筆生意,給劉九生帶來了2萬元的利潤。

劉九生就是這樣,從小事做起,憑著用心和刻苦,走上了事業成功的道路。現在,劉九生的“天天見”公司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木梳生產企業之一,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公司總資產已達到千萬元。劉九生的經曆告訴大家,要成功首先要量力而行。許多人好高騖遠,終其一生也一事無成,因為他的精力主要耗損在焦躁的期盼之中,對要做的事情並未真正投入必要的精力,看上去很忙,實際上是“泡沫現象”。

因此,如果你好高騖遠,那就在人生道路上犯了一個大錯誤。你以為可以不經過程而直奔終點,不從卑俗而直達高雅,舍棄細小而直達廣大,跳過近前而直達遠方。你心性高傲、目標遠大固然不錯,但目標好像靶子,必須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內才有意義。如果目標太偏離實際,反而無益於你的進步。同時,有了目標,還要為目標付出努力,如果你隻空懷大誌,而不願為理想的實現付出辛勤勞動,那“理想”永遠隻能是空中樓閣,一文不值的東西。

好高騖遠者首要的失誤在於不切實際,既脫離現實,又脫離自身,總是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或者以為周圍的一切都與他為難,或者不屑於周圍的一切,終日牢騷滿腹,認為這也不合理,那也有失公允。張三不行,李四也不怎麼樣,惟有自己出類拔萃。不能正視自身,沒有自知之明,是好高騖遠者的突出特征。你該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不要沾沾自喜於過去某方麵的那一點點成績,要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陷,不要以己之所長去比人之所短。不要心中惟有自己的高大形象,從不患不知人,惟患人之不己知。一天又一天,一年複一年,總是有一種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脫離了現實便隻能生活在虛幻之中,脫離了自身便隻能見到一個無限誇大的變形金剛。沒有堅實的基礎,隻有空中樓閣、海市蜃樓;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隻有空空洞洞的胡思亂想,這是形成好高騖遠者人生悲劇的前奏。

其次,好高騖遠者大都害怕吃苦,懼怕困難,情緒懶散,從精神到行動都遊遊蕩蕩,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甚至打心眼裏瞧不起那些吃苦耐勞者,認為那是愚蠢。也打心眼裏瞧不起每天圍繞在身邊的那些小事,不屑於做它,這是形成好高騖遠者人生悲劇的根本性原因。

好高騖遠者在人際關係中也是極不受歡迎的一類人。對地位比他高的人,或者巴結奉承、奴顏卑膝;或者不屑交往,認為他們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而對地位比他低的人,則一律鄙視瞧不起。如果他是個工人,則瞧不起農民,開口閉口都是鄉下人這樣髒那樣醜。如果他是個幹部,則瞧不起工人,開口閉口“打工的”,這樣沒修養那樣沒德行。結果,地位比他高的人瞧不起他。地位比他低的人也同樣瞧不起他,成為兩頭受鄙視,被拋棄的人,結果當然是悲慘的。小事瞧不起不願做,而大事想做卻做不來,或者輪不到他做,終於一事無成。眼看著別人碩果累累,他空有抱怨,空有妒嫉。

要想渡過人生的危難,戰勝人生中的種種挫折,完成天下的難事,要在年輕單純的時候,覺得為人處世容易和順利的時候就開始;要想成就高遠宏大的事業,實現理想和追求,必須從最細小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起,從最卑賤的事情起步。

三思而後行,不要太輕率

輕率行動必然失去根基,急躁妄動必然失去主宰。

我們一再強調做事千萬不能輕率從事,性情急躁。因為一時心血來潮,就會失去主宰。古往今來,因輕率而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國時的劉備可謂一代明君,但他一時輕率,做出了終生後悔的事,從而喪失了統一大業。

三國時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劉備感情用事,興兵伐吳,最後導致兵敗,蜀國由此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興兵伐吳,首先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魏,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將軍趙雲首先反對,他說:“當前,我們的主要敵人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滅掉了魏,吳自然會來順服。現在曹操剛死,曹丕篡奪了帝位,我們正好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團結大家,趁早占領關中,控製黃河、渭水的上遊,討伐曹魏。這樣名正言順,我們一定會得到關東人民的響應。我們不應該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同東吳交戰。戰火一經點燃,就會蔓延下去,很難收拾了,這不是上策。”但是,劉備不聽。

孫權也不願意再擴大兩國的糾紛,兩次派遣使者去求和,都被劉備拒絕了。

東吳的南郡太守諸葛瑾寫信給劉備,信裏明確指出:“從君臣的關係上講,您應該親關羽呢,還是更應親先帝(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從地域上講,荊州大呢,還是整個中國大?魏和吳都是您的敵國,但您應該先對付哪一個?請您仔細考慮一下。”

劉備不聽任何人的勸阻,大兵伐吳,結果,這一戰不僅損傷了蜀國元氣,諸葛亮統一天下的大計也成了夢想,劉備也在大戰不久後病死在白帝城。

“將不可慍而致戰”。劉備伐吳時,蜀軍在吳營前叫罵挑戰,吳將氣得渾身發抖,大家請求出兵攻打蜀軍,陸遜堅決不答應。他對諸將解釋說:“劉備天下聞名,曹操活著的時候還對他有所顧忌,這次他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已經連打了十幾陣勝仗,深入我們國土五六百裏,銳氣正盛。現在他列陣在平原廣野之間,正是得誌的時候。很明顯,目前他要引誘我軍出戰,然後一鼓殲之。因此,我們必須鎮定,不能輕易出擊。等到蜀軍求戰不得,鬥誌消沉,我們再進攻,一定能取勝。”同時他還指出:“劉備非常狡猾,詭計多端,絕不會隻叫吳班一支軍隊出城,他的後麵必然有埋伏。”

劉備看吳兵不出來迎戰,知道自己的計劃破滅了,於是把隱藏在山穀中的軍隊都調了出來,這時眾將對陸遜才心服口服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大軍伐魏,司馬懿仍然采用防守的方法,不同諸葛亮交戰。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衣物和書信。司馬懿拆書觀看,書中說:

“仲達既為大將,統率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上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

司馬懿看完書信,心中大怒,但他仍然笑著說:“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受了衣物,並重待來使。司馬懿問來使:“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怎樣?”使者回答說:“丞相起早睡晚,罰二十以上者來覽。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司馬懿回頭對眾將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使者回去見了孔明之後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劄,並不嗔怒,隻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軍旅之事。某以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久乎?’”孔明歎氣說:“彼深知我也!”孔明這次出祁山,死於五丈原。

司馬懿在這場心理鬥爭中,表現出高超的心理素質,不為孔明之辱而輕舉妄動,同時,他還能做到“知彼知己”,在心理上給孔明以有力的反擊。這場心理戰,孔明用計不成,反被司馬懿回頭一擊,隻得自歎。

一個君主或一個將帥,必須有高度的修養,能以國家的安危,民眾的生死為重,不以自己的喜怒作為戰與不戰的根據,這樣的君主、將帥,才是明智的君主,智慧的將帥。劉備的失敗,也從反麵說明了這個道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