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辦事辦得恰到好處(1)(1 / 3)

辦事是生存的一種能力得心應手才能左右逢源

一、成功者辦事的要訣

自信是辦事成功的動力

自我創富的奠基人拿破侖·希爾博士在其《心理創富》一書中提出:財富=想像力+信念。

信念就是信心、愛心和恒心的統一。信念是一種指導原則和信仰,讓我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就像缺少了發動機的汽車,不能行進一步。所以,在人生中必須要有信念的引導,它會幫助你向著目標,不斷的追求,創造你想要的人生,使你在人生中辦任何事都成功。可以說,這種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改變惡劣的現狀,創造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的人永遠都不會被擊倒,他們是事情的主辦者。

信心對於辦事成功者具有重要意義,成功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人一旦有了這種欲望,並經由自我暗示和潛意識的激發後形成了一種自信心,這是一種相信自己能獲得成功的信念。這種信心轉化成一種“積極的感情”,它能幫助人們釋放出無窮的熱情、智慧和精力,進而幫助人們獲得財富與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自信是成功辦事的一種保證。因為缺乏自信的人生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個人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醫生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自卑感是這樣形成的:我們在孩提時候,覺得父母都比我們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賴父母;另一方麵,父母會加強我們這種感覺,令我們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我們是弱小的”這種感覺。這種社會文化因素造成的自卑感,並不會因為年紀稍長而自動減低。也由於這種基本的自卑感,每個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優越感的追求,意願則是戰勝人性弱點的法寶。每個人都會麵臨困境,隻有對生命的熱忱和永不服輸的意誌才能促使我們麵對困難,不氣餒,一次一次的嚐試,不斷努力工作而直到成功。旅店大王希爾頓的話令我們深思,他說:“成功是誘人的,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卻是荊棘密布,險象環生,在無以數計的挫折、失敗麵前,是勇往直前,還是一蹶不振?”對希爾頓來說,得意時使他更具遠見和信心,而失意時則會體會到真正的謙卑。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希爾頓欠債累累一籌莫展。朋友把他拉進了一項價值11萬元的“賭博”———投資。希爾頓借到了5.5萬元,如果成功,數目就翻倍;如果失敗了,將再次變得一無所有,此時的希爾頓口袋裏僅有8角8分錢,但他仍孤注一擲在借據上簽了字。因為他希望成功,他明白如果不給自己以信心,不做出決斷,他就不會再擁有機會。以後的三年中,他的這一次投資———油礦為他付清了所有的欠款。每個人在失敗時都會出現懷疑自己的情緒,重要的是如何調整自己,盡快從自卑感籠罩的失敗感中走出來,把握好下麵的機會。正如:如果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又會錯過月亮了。

海倫·凱勒是著名的殘障人士,她的一生,就是“信心”的寫照。她在導師安妮·蘇利文女士的悉心培養下,克服了多重殘障,學會了閱讀、寫作與說話,在麻省的萊奇夫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學位,並取得一係列的榮譽。她的毅力震撼了世上所有的人。海倫19個月大的時候,得了一場疾病,變成了一個又瞎又聾的小啞巴。疾病使小海倫性情變得孤僻而暴躁,她的父母在絕望之餘,聘請了一位教師照顧她,誰也沒想到,這位安妮·蘇利文女士竟成了海倫的光明天使。

蘇利文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和完全生活在黑暗中、絕對沉默不語的海倫取得了溝通。她教給海倫的是:自我成功與重塑命運的工具———信心與愛心。關於這件事,在海倫·凱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寫:一個年輕的複明者(蘇利文曾在14歲時差一點失明,後被醫院治好),沒有什麼“教學經驗”,全憑無比的愛心與驚人的信心,灌注到一個全聾全盲全啞的小女孩的身上———光靠著身體的接觸,為大家的心靈架上一道橋,可通過心靈互相溝通。海倫在自傳中描述一個既瞎又聾且啞的少女,初次領略到語言的喜悅時,寫道:“在我初次領悟到語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興奮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趕快天亮———我想有其他人可以感受到我的喜悅吧。”仍然是失聰、耳聾、瞎眼的海倫,憑著觸覺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她10歲多就名揚全美國,成為殘障人士的模範。

海倫並不因為引起國內的關注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的接受教育。在20歲那年,終於進入大學就讀,蘇利文教師和她同行。這時,她已經可以通過盲人觸摸點字的方法“看”書、寫字和說話,接著,她又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和寫稿。海倫克服了許多殘障,她對生命充滿信心,充滿熱忱,她喜歡遊泳、劃船、下棋、編織、用撲克牌算命以及在森林中騎馬。大學畢業後,她的演講、著書和公眾活動頻繁,推動保障肢體殘障者的福利工作。海倫雖然是位盲人,但她讀過的書卻比視力正常的人還多得多。而且,她還寫了7本書。她的耳朵全聾,但她卻比正常人更懂得鑒賞音樂。有9年時間,她完全不會說話,後來,她卻能巡回全國各州發表演講,甚至有4年時間致力於戲劇的演出。

海倫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她用信心和毅力克服了肢體殘障,創造了心靈的財富。

拿破侖·希爾曾說:“信心就是‘不可能’這種毒素的解藥。”海倫·凱勒的一生,就闡明了這話的真理。

條理清晰方能辦好事情

亂七八糟的辦事方式隻能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一旦使自己手忙腳亂,所辦之事不出錯才怪呢?

一位商界名家將“做事沒有條理”列為許多公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工作沒有條理,同時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總會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夠。他們認為,隻要人多,事情就可以辦好了。其實,你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條理、更有效率。由於你辦事不得當、工作沒有計劃、缺乏條理,因而浪費了大量員工的精力,但吃力不討好,最後還是無所成就。

沒有條理、辦事沒有秩序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功效可言。而有條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業也往往有相當大的成就。

一位企業家曾談起了他遇到的兩種人。

有個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麼時候遇見他,他都表現得風風火火的樣子。如果要同他談話,他隻能拿出數秒鍾的時間,時間長一點,他會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著他的時間很緊張。他公司的業務做得雖然很大,但是開銷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顛八倒,毫無秩序。他做起事來,也常為雜亂的東西所阻礙。結果,他的事務是一團糟,他的辦公桌簡直就是一個垃圾堆。他經常很忙碌,從來沒有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東西,即便有時間,他也不知道怎樣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個人,與上述那個人恰恰相反。他從來不顯出忙碌的樣子,辦事非常鎮靜,總是很平靜祥和。別人不論有什麼難事和他商談,他總是彬彬有禮。在他的公司裏,所有員工都寂靜無聲地埋頭苦幹,各樣東西安放得有條不紊,各種事務也安排得恰到好處。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辦公桌,對於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複,並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條。所以,盡管他經營的規模要大過前述商人,但別人從外表上總看不出他有一絲一毫的慌亂。他做起事來樣樣辦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條理、講求秩序的作風,影響到他的全體員工。於是,他的每一個員工,做起事來也都極有秩序,公司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辦事有秩序,處理事務有條有理,才決不會浪費時間,辦事效率才會極高。從這個角度來看,你的事業也必能依照預定的計劃去進行。

充分利用閑暇時間

不輕易放過閑暇的一分一秒,勞逸結合,才能構築成功的基礎。

英國文學史上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年輕的時候,除了寫作小說,還要承擔全家繁重的家務勞動,例如烤麵包、做菜、洗衣服等。她在廚房勞動的時候,每次都隨身攜帶鉛筆和紙張,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腦子裏湧現出來的思想寫下,然後再繼續做飯。

著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房間,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裝飾品,那就是窗簾上、衣架上、櫃櫥上、床頭上、鏡子上、牆上……到處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小紙條。傑克·倫敦非常偏愛這些小紙條,幾乎和它們形影不離。這些小紙條上麵寫滿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有美妙的詞彙,有生動的比喻,有五花八門的資料。傑克·倫敦從來都不願讓時間白白地從他眼皮底下溜過去。睡覺前,他默念著貼在床頭的小紙條;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他一邊穿衣,一邊讀著牆上的小紙條;刮臉時,鏡子上的小紙條為他提供了方便;踱步、休息時,他可以到處找到啟動創作靈感的語彙和資料。不僅在家裏是這樣,外出的時候,傑克·倫敦也不輕易放過閑暇的一分一秒。出門時,他把小紙條裝在衣袋裏,隨時都掏出來看一看,想一想。

若論工作量,很少有人能超過英文《新約聖經》的翻譯者詹姆斯·莫法特。據他的一位朋友說,莫氏的書房裏有三張桌子,一張擺著他正在翻譯的《聖經》譯稿;一張擺的是他的一篇論文的原稿;在第三張桌子上,是他正在寫的一篇偵探小說。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從一張書桌搬到另一張書桌,繼續工作。

疲勞常常隻是厭倦的結果,要消除這種疲勞,停止工作是不行的,必須變換工作。一個人要是能做一種以上的事,他會活得更有勁。即使這件工作無關緊要,隻要他喜歡便行。真正的休息需要不斷和能力的來源保持接觸。就像汽車的電瓶用完了,光是把電瓶拿出來是不夠的,一定要把它拿去充電,得到新的能源,才能夠再使用。

善於把握辦事的時機

時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唾手可得,它應屬於那些真正屬於他們的那些人,因此,辦事要善於把握時機。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學的人,他通過自學,領得了律師營業執照。他在法庭上的機智是有口皆碑的,有一次,竟一言不發擊敗了原告律師。

在法庭上,原告律師先發言,把一個簡單的論據講了兩個小時,講得聽眾都不耐煩了。台下一片嗡嗡聲,有人竟打起瞌睡。接著是林肯上台替被告辯護。隻見他走上講台,一言不發。台下嗡嗡聲沒了,大家感到很奇怪。林肯等了一會,先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玻璃杯喝一口水,然後把玻璃杯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把外衣脫下,又喝水,這樣循環了五六次。屋裏的聽眾被林肯的啞劇逗笑了,有的竟笑得死去活來。而林肯竟始終一言不發,在一片笑聲中走下講台,他的對手就這樣被笑輸了。

作為律師,一言不發打贏官司是十分罕見的。原告律師已經把聽眾搞得不耐煩了,林肯如果再長篇大論,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以啞劇的方式攻擊對手的弱點。

“此時無聲勝有聲”。沉默也能戰勝飛揚拔扈。

埋怨和指責是生活中最不和諧的噪音,哪怕你的矛頭隻是在指向自己,哪怕你的遭遇如同祥林嫂,但一味的抱怨隻會讓人對你敬而遠之。

“都是月亮惹的禍”、“都是你的錯”。在流行歌裏這麼唱可以,可有人在生活中卻真的這麼說:“我到公司這麼多年了,按理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為什麼卻一直升不上去?一定是有人看我不順眼,故意算計我!”

“小馬到公司不到三年,可是升官發財都有他的分,唉!比起逢迎拍馬,我是一點也不如他!”

“真不知道老天是怎麼想的,像我這種人才,在這個行業裏待了這麼多年,居然從來沒有出人頭地的時候。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

你一定常常聽到或者幹脆自己也有這種牢騷吧!每天輪流把炮火指向生活空間的每一個角落裏,埋怨這個,批評那個,而且,從上到下,無一幸免。獨自怨言,看誰都不順眼,好像全天下的人都做了對不起他的事。不但如此,他們還整天喋喋不休地到處煽風點火,找人咬耳朵,拚命把自己的怨氣往別人身上倒,自己不開心也就罷了,老想把別人一起拖下水。

人們在遭遇挫折與不當待遇之時,難免會發出不平之聲,並且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與同情。不過,當一個人不斷地把抱怨和指責的矛頭對準別人時,反而很容易讓人滋生反感,產生負麵效果。管理專家觀察,愛發牢騷,喜歡怨天尤人的人習慣怪罪別人,認為別人應該為自己的問題負責,然而,他們忘了,光是發牢騷並不能改變事實。不停地抱怨與批評,受傷最大的還是自己。

不管多麼優秀多麼良好的環境或者組織,都有不盡如意的事,完全看個人的處理心態。有些人會盡量往好處想,日子照樣過得安穩太平。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往牛角尖裏鑽,存心自找麻煩。心理學家皮瑞拉博士說過:“有很多困境,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皮瑞拉博士分析,怨天尤人一族往往忙於對別人的批評,對環境、運氣的抱怨,以至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來改正自己。而如果光是批評,不圖改進,就足以證明這種人是專找別人過失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同時,怨天尤人的人,通常都是嘴上說說,真要他們拿出解決辦法,總是一籌莫展。

做事不要在乎眼前虧

有人老把眼前利看得很重,結果是失去了永遠的利益,其實,真正的聰明人是寧願犧牲眼前的利益,而換來人生的大勝利。

在幸福與災禍這對矛盾關係上,我國的古人就已發現了他們的辯證關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證。

古時有一老翁,姓塞。由於不小心丟了一匹馬,鄰居們都認為是件壞事,替他惋惜。塞翁卻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聽了之後大笑,認為塞翁丟馬後急瘋了。幾天以後,塞翁丟的馬又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一群馬。鄰居們看了,都十分羨慕,紛紛前來祝賀這件從天而降的大好事。塞翁卻板著臉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夥聽了,哈哈大笑,都認為老翁是被好事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出來。果然不出所料,過了幾天,塞翁的兒子騎新來的馬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塞翁不要太難過,塞翁卻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都糊塗了,不知塞翁是什麼意思。事過不久,發生戰爭,所有身體好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派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打仗。而塞翁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未被征用,他在家鄉大後方安全幸福的生活。這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所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正是基於這種辯證關係,你就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來很壞的“吃虧”,也能為你帶來想不到的好處。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險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保鮮度。

經過考慮,亨利·霍金士認為應以誠對待顧客,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情告訴每位顧客,於是他當即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這一下,霍金士麵對了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製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苦苦掙紮了4年之後,亨利·霍金士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聲卻家喻戶曉。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

在政府的支持下,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裏便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霍金士一舉登上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頭把椅子。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聰明的人,能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吃虧是福”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路,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給人以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

人非聖賢,誰都無法拋開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我國曆史上劉邦與項羽在稱雄爭霸、建立功業上,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最終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蘇東坡在評判楚漢之爭時就說,項羽之所以會敗,就因為他不能忍,不願意吃虧,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就在於他能忍,懂得吃虧,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後奪取勝利。

兩王平日的為人處世之不同自不待說,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怒火衝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當時項羽40萬兵馬駐紮在鴻門,劉邦10萬兵馬駐紮在灞上,雙方隻隔40裏,兵力懸殊,劉邦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並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麵前說句好話。然後,第二天一清早,又帶著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的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怨氣,緩和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表麵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麵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劉邦對不利條件的隱忍,對暫時失利的堅韌,反映了他對敵鬥爭的謀略,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