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善於運用口才的經典案例回放(1 / 3)

紀曉嵐以嘴保命

紀曉嵐替人家題了一副聯子,看起來大逆不道,和珅認為機不可失,馬上差人將這副門聯連夜取來,當作是汙蔑皇上的證物。

這副門聯是這樣寫的:

右聯:驚天動地門戶

左聯:數一數二人家

橫批是:先斬後奏

皇上一看,也覺得紀昀實在太過分了,便把紀曉嵐宣進宮來,問個究竟?

乾隆把門聯在紀曉嵐麵前一攤,說道:

“紀愛卿,你可知罪?”

紀曉嵐一看到皇上身邊站了個和珅,心中就知道八成是這老狐狸告的狀,於是不慌不忙地答道:“請皇上息怒,對聯的確是臣寫的,但完全無汙蔑朝廷的意思,因為這吳家三兄弟,老大是賣爆竹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管賬的掌櫃,正好是‘數一數二人家’;至於老三,是在市場賣雞的,自然是‘先斬後奏’了。這三句聯子,全是針對他們的行業寫的。”

乾隆聽了紀曉嵐的解釋,當場轉怒為喜,當然也不會再追究他是否犯了忌諱。

中國文人於宦海浮沉,像紀曉嵐這樣內心狷介,而處世卻能圓融通達者,幾乎少之又少。他,諷諫皇上,卻能令皇上心悅誠服;他,周旋於狡詐的奸臣中,卻又能全身而退。這就是紀曉嵐為什麼這麼久以來還能被世人傳頌的原因。

魏征先揚後抑諫太宗

唐太宗是一個善於聽取臣僚意見的開明皇帝。可是到了晚年,他看到天下一派太平景象,漸漸生出驕傲情緒,有點不太愛聽反麵意見了。身為諫議大夫的魏征很想找個機會對太宗指出這個問題。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的一天,唐太宗為皇孫誕生宴請群臣。席間,太宗高興地說道:“貞觀之前,隨我奪取天下,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以來,幫我糾正各種謬誤,是魏征的功勞。”遂叫人取來兩把漂亮的佩刀,賜給房玄齡和魏征。房玄齡爽快地接了過來,魏征卻顯得心事重重的樣子,說:“臣實受之有愧。”太宗很奇怪,問道:“此話怎講?”魏征說:“近些年來,政事已大不如貞觀之初,說明我並沒有盡到糾正各種謬誤之責,所以臣受之有愧!”太宗非常詫異,問道:“難道我的政事不如過去嗎?”魏征見皇上這麼發問,便說:“陛下權威所到過的地方,比貞觀初年是遠了好多,但人心說服則不如過去。”太宗不解地問:“何以見得呢?”魏征答道:“陛下過去總擔心國家出問題,所以政績越來越好;現在則以為治好了,心安理得,不再求上進,所以說不如過去。”太宗說:“我現在所做的,還是過去那一些,你怎麼說不同了呢?”魏征回答說:“貞觀初年,陛下惟恐群臣不提意見,常鼓勵大家,並主動地引導人們進諫。過去幾年,遇到有人講諫,還能愉快地接受;這一二年來,雖然勉勉強強接受一些意見,可是心裏總覺得不舒服。”太宗聽了有點吃驚,忙問:“你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嗎?”聽到皇上要他擺事實,魏征順勢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判元律師死罪。大臣孫伏伽進諫,認為按照法律不應該判以死刑,陛下接受了孫伏伽的意見,並把價值百萬的蘭陵公主的園子賞給他。有人說賞得太厚了,您說:‘即位以來,還沒有人向我提過意見,孫伏伽是第一個,所以得厚厚地獎賞他。’這是您主動引導人們進諫。後來司戶柳雄隱瞞出身,偽造資曆,騙取高官,經主管部門發覺檢舉,將判死罪,大理寺少卿戴胄說隻應該判處流放,他再三申述自己的主張,您終於同意赦免了柳雄的死罪,當時您還說:‘隻要都像戴胄那樣堅持守法,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這是您能夠愉快地接受意見。”講到這裏,魏征見太宗聽得非常認真,略微停頓了一會,接著說:“前不久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嚴重地剝削老百姓,婦女流行高髻是宮中傳出來的。陛下恨恨地說:‘這人是想要國家不役使一個人,不收取一文錢,宮女都沒有頭發,才心滿意足呢!’並想治以誹謗罪,懲辦皇甫德參,隻是因為臣當時苦勸說:‘自古巨子上書,若不激烈直率,就不引起君主的注意,而激烈直率就近於毀謗’,陛下才沒有治罪於皇甫德參。這就是說勉強接受意見了。”

唐太宗因為喜得孫兒,興致非常好,所以聽了魏征的長篇大論之後,不但沒有惱怒,反而拍掌大笑,說:“不錯,確實有這些事情,那麼,還有嗎?”魏征見皇上今天心情這麼好,便繼續說道:“近幾年來,陛下頗隨便動用民力,還說:‘老百姓沒事幹就會驕逸懶惰,難以管教,而經常讓他們服勞役就容易管理和使用。’自古以來,還沒有因為百姓安逸而敗亡,勞役繁重而安定的。這恐怕不是興邦強國的真理之言。”唐太宗歎息道:“人真是難有自知之明啊!我要把你剛才所說的抄錄在屋中的屏障上,早晚閱讀,提醒自己,並要史官寫入曆史中。”

對皇帝進行直諫,往往很難成功,魏征對唐太宗的勸諫,采用了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抓住機會,選擇皇帝高興的時候進行勸諫;二是先揚後抑,先說皇帝“權威所到過的地方,比貞觀初年是遠了好多”,再來一個轉折,誘使皇帝追問下去,然後再把想要說的話說出來。這種勸諫方法,往往容易使人尤其是君主所接受。

諸葛亮智激孫權成聯盟

曹操征服荊州,劉備慌忙逃奔夏日。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東吳求救於孫權。當時,孫權兵聚柴桑,對曹操的進兵是戰是降一直猶豫不決,想觀望曹劉的勝敗之後再作決定。諸葛亮見到孫權說:“天下大亂未已,將軍您起兵據有江東,劉備亦在漢南收拾民眾,與曹操共爭天下,逐鹿中原。現在,曹操已基本平複北方之亂,遂遁南下破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將軍您當此緊急關頭應該慎重從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認為吳越之眾足以與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布兵相拒。如果您認為不能與曹操相抗,何不棄甲罷兵,歸降曹操呢?現在您外表上說服從曹操,內心中卻在猶豫不決,事情危而不果斷,恐怕大禍即將臨頭了。”

孫權說:“按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歸降曹操呢?”諸葛亮知道孫權本不想投降,而恐戰而不勝失去江東,便以激將法對孫權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他都能夠守義而不降受辱,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呢?劉備英才蓋世,眾人仰慕,賢人智士之歸依他,猶如百川入大海。如果他的大事不濟,隻能說是天意使然了,他怎麼能夠歸降曹操呢?”激將法果然奏效,孫權聽後憤然說:“我誓不能以東吳之地,10萬之眾受製於人,與曹操相戰這就決定了。”雖然如此,孫權心中仍存疑惑,他說:“劉備新敗之後,能否度過此次大難呢?”諸葛亮看到孫權大計已定,便趁熱打鐵說:“劉備雖然新遭長阪之敗,但戰士歸還者及關羽所率的水軍仍不下萬人。荊州劉椅的江夏士兵也不下萬人。曹操的士兵遠來疲憊,聽說追劉備時,一日一夜行軍三百多裏這就是所謂的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附於曹操,不過是迫於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將領兵數萬與劉備協同作戰,擊敗曹操是必然之事。曹軍失敗必然北還,如此則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強大起來,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希望將軍您早下決心。”諸葛亮一番激將法後再以明確的分析安慰孫權,使孫權聽後大為高興,因為戰勝曹操,自己和東吳便無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人領兵3萬,與劉備並力而戰曹軍,果然大敗曹軍於赤壁。

諸葛亮在這裏使用了激將方法,他先說曹操“威振四海”,如果你孫權無力抗衡,不如降曹。這一招果然奏效,使猶豫不決的孫權下定決心抗曹。接著,諸葛亮分析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說明隻要孫劉聯合,一定能勝,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方丈妙答化險為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在皇覺寺為僧,曾在寺內牆上塗抹過一些打油詩以消遣時日。後來做了皇帝,懷舊之心頓生。他想起在皇覺寺為僧的那些日子,想看看那些打油詩還在不在。於是,駕幸皇覺寺。

朱元璋進入寺內,一言不發,四處尋找。方丈摸不著頭腦,急忙啟奏道:“聖上,您找啥?”

朱元璋氣呼呼地說:“找啥?找詩呀,朕當年題的那些詩呢?”

方丈方知大禍臨頭,“撲通”一聲跪下道:“老僧該死!老僧該死!詩沒了,我有罪!”

好在昔日方丈待朱元璋不錯,朱元璋還念及這一點:“朕念你當年對朕不錯,免了你的死罪。”

“不過,”朱元璋厲聲問道:“朕的那些詩你為什麼不保護好呢?”

這時方丈才稍稍安心,答道:“聖上題詩不敢留。”

朱元璋:“為啥?”

方丈答道:“詩題壁上鬼神愁。”

朱元璋又問:“那你把它擦了?”

方丈奏道:“謹將法水輕輕洗。”

朱元璋追問:“一點痕跡也沒留下?”

方丈又奏道:“猶有龍光射鬥牛。”

“好!好!不敢留就不留吧。”朱元璋終於轉怒為喜,笑逐顏開。他厚賜了寺僧而返。

方丈妙言巧答,終於化險為夷。在這裏方丈使用了兩個方麵的技巧:一是方丈看準了朱元璋千裏為詩來的這種對詩的偏愛心理,來了個“投其所好”以詩答問,使得龍心愉悅;其二,方丈非常講究對答時的語言技巧。當朱元璋問為什麼不保護好那些詩時,方丈回答:“聖上題詩不敢留”,“詩題壁上鬼神愁”,既巧妙地恭維了皇帝,交待了不敢留的原因,又避免直接激起皇上的不滿。當朱元璋問“一點痕跡也沒留下?”方丈答道:“猶有龍光射鬥牛”,借用“張畢掘得龍泉、太阿二劍”的典故,稱讚皇上的詩非同一般,即使擦去了,“龍光”猶存,使得朱元璋在不知不覺中轉怒為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