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說話的方式(3 / 3)

劉邦聽了,自然是無比高興,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發號施令、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信蕭何,因此在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思。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因此而被改封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來多了近一倍。鄂君在關鍵時刻厚著臉皮說的幾句話,使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說話,是一個人在待人處世中必須使用的交流工具,從早晨睜開眼晴起,一天的每一件事,都很難說不需要用語言來推動。因此,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可能都會影響你的成功。

話不在多,說好就行

古語說:兵不在多而在精。———話不在多,說好就行。《黑子閑話》中曾記下這樣一個故事:

子禽有一次問他的老師墨子:“多言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青蛙日夜都在鳴叫,弄得口幹舌倦,卻不為人們所愛聽。而晨雞黎明按時啼,天下人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麼好處?話要說到點子上才好。”

事實正是如此。

眾所周知,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大澤鄉起義,是秦末陳勝、吳廣發動的。但是,發動這樣一次名彪青史的壯舉,陳勝隻講了短短幾句話:“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弟令毋斬,而成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總共46個字。

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萊特兄弟(美國)試飛成功後,前往歐洲旅行。在法國的一次歡迎酒會上,各界人士聚集一堂,再三邀請萊特演講。他盛情難卻,隻好說:“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這隻有一句話的演講,博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有人問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您準備一份十分鍾的講稿,得花多少時間?”

威爾遜回答:“兩個星期。”

“準備一份一小時的講稿呢?”

“一個星期。”

“兩小時的講稿呢?”

“不用準備,馬上就可以講。”

這是怎麼回事呢?道理很簡單,演講時間越長,演講人壓縮演講內容的任務越輕,自然所需準備時間就少了。反之,演講時間越短,演講人越得努力壓縮文字,力求盡快將主要內容無一遺漏而又清晰地傳達給聽眾,這當然是要多花時間、大傷腦筋了。

如《紅樓夢》中賈元春省親,見到了久別而又熱盼的弟弟賈寶玉,百感交集,自然應有一肚子話要說。然而,曹雪芹筆下的元春並未發表長篇大論的思念之辭,而是拉起弟弟的手,隻說了一句話:“又長高了……”繼之淚下如雨。雖然,元春的話說得太少了,但是,卻使我們更加強烈地感到了她痛苦的內心活動,收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如果讓元春滔滔不絕地說這說那,即使言辭中可以加上善於表示痛苦的成分,但是人們的心靈也不會如這“又長高了”四字觸動得那麼劇烈。這是因為能夠反複陳述痛苦者,其痛苦尚屬能抑製的狀態,而連陳述痛苦都無法堅持者,其痛苦程度一定遠勝於前者。

“秤花雖小壓千斤”,畫龍點睛的妙語,就如同秤砣一般,能在關鍵的時候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句妙語,勝過長篇大論

曾經有一次,馬克·吐溫到教堂做禮拜,恰逢一位傳教士在搞募捐活動。剛開始,傳教士聲情並茂地講述著非洲的苦難生活,希望大家能夠伸出友愛之手,幫助那些窮困潦倒的非洲人。馬克·吐溫聽後十分感動,決定等教士講完了捐出五十元。

但是十分鍾過去了,傳教士還在絮絮叨叨地講個沒完。馬克·吐溫有點不耐煩了,心想:看來,待會兒我隻能給他捐二十元了。

又過了十分鍾,傳教士還沒講完,馬克·吐溫生氣了,對自己說:待會兒我一分錢也不出,看他能怎麼樣。

終於,半個小時後,傳教士講完了。當他拿起缽子挨個兒讓聽眾們募捐時,忍無可忍的馬克·吐溫不但一分錢沒掏,反而從缽子裏拿走了兩塊錢。

說話是靠具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來打動對方,而不在於言辭多麼華麗。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隻會讓人厭煩,使人昏昏欲睡。隻有簡潔明快,語言流暢,才能使對方在有限的時間裏集中精力,才能使別人對你所講的產生興趣,進而受到感染。古人形容美人的體態是“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同樣說話也講究言簡意賅,“增一字則密,刪一字則疏”。

美國總統林肯是一個出了名的說話簡潔有力的人,他曾有一篇演講,雖隻有十個句子,卻產生了轟動效應,而且成為演講中的經典。這篇演講便是的《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禮上的演說》。

當時,林肯剛剛就任美國總統,隨後不久就爆發了南北戰爭。南方反對廢除奴隸製的各州宣布脫離聯邦,要求獨立。以林肯為首的聯邦政府當然不能容忍,戰爭由此而發。

1863年7月,聯邦政府軍與叛軍在葛底斯堡發生了一場激戰,結果政府軍取得了勝利。南方叛軍嚴重受挫,元氣大傷。自此之後節節敗退,直至最後無條件投降。所以這場勝利意義深遠。但是在這次戰鬥中,政府軍也損失慘重,為了紀念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們,聯邦政府在葛底斯堡修建了國家烈士公墓,在公墓落成典禮上,林肯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說: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前輩在這塊大陸上締造了一個新的國家。孕育於自由之中,主張人人生而平等。現在我們進行這場偉大的內戰,正在考驗著這個國家,也考驗著任何一個奉行這種原則的國家,看它是否能夠長期存在下去。我們就是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個偉大的戰場上舉行集會的。我們舉行集會,是為了把這個戰場的一塊土地奉獻給那些為這個國家的生存而壯烈犧牲的人們,作為他們的最後安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非常適宜,非常恰當的。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我們不可能奉獻這塊土地,我們不可能使之更加神聖。因為曾經在這裏浴血奮戰的活著的和犧牲了的勇士們,曾經使它神聖至極,遠非我們盡這點微薄的力量所能增損。

“我們在這裏講的話,人們將不會怎麼注意,更不會長久記在心裏,而勇士們的業績,人們將永遠不忘。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們,倒是應該在這裏把自己奉獻給勇士們曾經如此崇高地向前推進的未盡事業。我們倒是應該把自己獻給遺留在我們麵前的偉大任務。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學習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他們為之竭盡忠誠的事業。我們在這裏莊嚴地表示我們的決心,決不讓死者的鮮血白流,要使這個國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和新生,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製度永世長存。”

整個演講用了不到三分鍾的時間,前半段,簡明扼要地說明了這場戰爭的性質和意義,以及舉行這集會紀念烈士的必要性。語言如飛瀑直下,緊湊快捷。接著,又用了幾句話說明了烈士們的功績遠非這種紀念所能達到的,突出了整篇演講的主題———為國捐軀的烈士們應該受到人們無比的敬仰。最後幾句話號召活著的人們完成烈士們未盡的事業,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製度永世長存。整篇演講語言樸實、發人深省,雖然篇幅短小,但卻句句言而有實,言簡意賅,成為流芳百世的佳作。

所以,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沒有耐心去聽那些漫無邊際、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如果能用一句話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請你隻說一句話吧!一句妙語,勝過長篇大論!

說話時不可忽視神態舉止

表情比言語的表達力更深厚。

一位心理學家指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他還對此列出了一個公式:

信息的傳遞=7%言語+38%語音+55%表情

雖然人們是用語言交談,用語言傳播信息,但語言並不是說話的全部。無論是說話者還是聽話者,信息的準確傳播和接受,都還得借助雙方的表情、姿態、動作等肢體語言。

真正會說話的人,不僅會用嘴說,還會用表情和肢體語言。事實上,肢體語言本來就是人們用來傳情達意的一種重要方式,隻要通過眼神、表情、手勢或姿態等,就能把自己的心意傳達給對方。

事實上,一個人的講與聽的過程,是交替使用眼睛和耳朵的過程。

根據美國的語言專家研究,人的感覺印象中,77%來自於眼睛,14%來自於耳朵,9%來自於其他感官。

因此,當我們與人交往時,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和表情,是否已經被對方所接受。

有的人一開口就滔滔不絕,但對方卻不愛聽、聽不懂,或者根本不想聽。究其原因,問題很可能就出在他的神態舉止上。

神情倨傲,會傷害聽者的自尊心;態度冷淡,會令聽眾失去聽的興趣;舉止隨便,會使聽眾對你不夠重視;表情卑屈,會使聽者產生懷疑;動作慌亂,會動搖聽眾對你的信任感;麵容過於嚴肅,會使聽眾感到壓抑和拘謹……可見,善於說話的人,其一舉手、一投足間,都將影響著信息傳播的效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