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說話的策略(3 / 3)

如果事情真是那麼單純倒好了,問題是如果你在參加黑社會的時候沒有衝上去開那一槍,或者你不願意說出你的秘密,再或者你真是沒有什麼東西好說的話,恐怕你也要倒黴,那一槍很可能就要打在你的頭上,就算對方沒有槍,不能立刻對付你,在他的心底,也一定會暗含殺機。因為你知道他的東西太多,他卻沒有牽製你的把柄。

別人的隱私我們沒必要知道,我們自己的隱私也沒必要去告訴別人,適當的距離是人際交往最需要把握的尺寸。

人都是占有欲很強的動物,你想占有別人,別人也想占有你,最好的生活方式和秩序就是彼此之間達成共識,互相不侵擾對方。

我們大聲發表出來的評論,常常是自己的信仰、信念、思考甚至表達方式的個性化流露,這樣往往就會激起別人內心的煩躁,引起別人的反感。他們會想:“這個人是不是有問題啊?讓人靜靜地呆會兒都不行。”

一個評論大師,隨時隨地、肆無忌憚地評價這件事情或者那個人的好壞也容易使我們看起來完全是淺薄浮躁。有時,我們還會詢問受害者“對不對”,這樣更是讓人覺得你在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他們的身上。這樣隻能更加讓人不舒服,因為,他們心裏在想:“這個人為什麼這麼討厭,說出一些不知所以的話,還總是要別人來附和他,真是煩死了!”

避免別人誤解自己的話

有些話自己認為是一句妙語,可說出來也許令聽者很掃興,其結果當然使自己難以下台階,為什麼會產生其中原因呢?就是說話有岐義。

年輕小夥子阿偉打算為新交的女友小蘭買一件生日禮物。他們交往時間不長,小夥子經過仔細考慮,認為送一副手套最恰當不過,浪漫又不顯得過分親昵。

下午,阿偉去百貨商店給女友買了一副白色的手套,讓女友的妹妹小麗帶給她姐姐。正好,小麗給自己買了一條內褲。回家的路上,小麗把兩件物品弄顛倒了,結果送給姐姐的禮物變成了內褲。

當晚,阿偉一回到家裏就接到了小蘭的電話:

“你為什麼買這樣的禮物送我?”

阿偉的情緒很高,完全沒有聽出來對方的怒氣,他說起話來空前流利,根本容不得小蘭插嘴:

“小蘭,我之所以選了這件禮物,是因為據我留心觀察,你晚上和我出門時總是不用它,我沒有給你買長的,因為我注意到,小麗用的是短的,很容易脫下來。它的色調非常淺,不過,賣它的女士讓我看她用的同樣的東西,她說已經3個星期沒洗了,但一點都不髒。我還讓她當場試了試你的,它看上去好看極了……”

“神經病!”

等待對方誇獎的阿偉猛然聽到這三個字,當時就懵了,愣在那裏根本說不出話來……

為什麼戀愛的雙方會造成誤會?粗心的小麗固然有一定的責任,但是當事人雙方交談不明確恐怕是主要原因。在電話中,雙方都以為自己話中的“禮物”非常明確,所以,都沒有說出來,結果鬧出了笑話。

社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聚集成的,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工作性質也不一樣。在這眾人聚集的工作場所裏,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誤解,甚至是摸不著頭緒的糾紛。當遭人誤解時,進行工作就會顯得困難重重,夫妻生活也會失去和諧,不但是自己的損失,還會影響到家庭的幸福,甚至團體的利益。

所以,必須具備一套化解誤會的說話術。這裏我們就談談造成誤解的幾種原因:

1、言詞不足。有的人不管是在表達信息,或者說明某些事情時,常常在言詞上有所缺失,結果弄得隻有自己明白,別人一點也搞不清真相,這種人就是缺乏“讓對方明白”的意識,以致容易招來對方的誤解。比如,英軍有一個團買了一頭驢子作為吉祥物。不幸的是,沒有幾天驢子就死了。由於團長出差在外,於是副團長便打了個電報給團長:“驢子不幸逝世。再買一頭,還是等你回來?”結果鬧出了大笑話。但如果改成“驢子不幸逝世。再買一頭驢,還是等你回來再買?”就不會鬧笑話了。

2、過分小心。有的人不管什麼事,都顧慮過多,從不發表意見。因此,個人的存在感相當薄弱,變成容易受人誤會的對象。

這樣的人總希望對方不必聽太多說明就能明白,缺乏積極表達自己意見的魄力。對於這種類型的人而言,含蓄並不是美德,這一點要深刻反省。

3、自以為是。這一種人是頭腦聰明,任何事都能辦得妥當,但是卻經常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即使著手一件新工作,也從不和別人照會一聲,隻管自作主張地幹活。這麼一來,即使自己把工作圓滿完成,上級及周圍的人也不會表示歡迎。

4、外觀的印象不好。人對視覺上的感受印象最深刻。雖然大家都明白“不可以貌取人”,但是,實際上雙眼所見的形象,往往會成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這個印象可能是造成誤解的原因。如果讓周圍的人有了不好的印象,且造成誤解,若不早點解決,恐怕不好收拾。

5、欠缺體貼。縱然隻是一句玩笑話,但若造成對方的不快,恐怕也會導致意想不到的誤解。甚至是一句安慰、犒勞的話,如果對方接受的方式不同,也可能變成誤解。因此,在說話之前,一定要先考慮對方的狀況以及接受的態度。

那麼,怎樣才能盡量使自己的話不被別人誤解呢?

(1)不要隨意省略主語。從現代語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語的。但這必須是在交談雙方都明白的基礎上,否則隨意省略主語,容易造成誤解。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個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貨員拿了一頂給他,他試了試說:

“大,大。”

售貨員一連給他換了四五種型號的帽子,他都嚷著:

“大,大。”

售貨員仔細一看,生氣了:

“分明是小,你為什麼還說大?”

這青年結結巴巴地說:

“頭,頭,我說的是頭大。”

售貨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邊的顧客“撲哧”一聲笑了。造成這種狼狽結局的原因就是這位年輕人省略了他陳述的主語:“頭”。

(2)要注意同音詞的使用。同音詞就是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在口語表達中脫離了字形,所以同音詞用得不當,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如“期終考試”就容易誤解為“期中考試”,所以在這,不如把“期終”改為“期末”,就不會造成誤解。

(3)少用文言詞和方言詞。在與人交談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詞,文言的過多使用,容易造成對方的誤解,不利於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達。有這樣一件事:有個小夥子,年過三十仍沒娶妻,他母親非常著急。後來別人給他介紹了一位姑娘,幾天後,他寫信告訴母親:“女方爽約”。母親非常高興,認為約會是爽快的,逢人就講兒子有對象了。一年後,母親要求見見姑娘,兒子才把“爽約”解釋清楚。母親連連責怪兒子話沒說清楚,耽誤了時間,小夥子也後悔莫及。如果小夥子當初把“爽”,字改為“失”字,或許早就有妻室了。

(4)說話時要注意適當的停頓。書麵語要借助標點把句子斷開,以便使內容更加具體、準確。在口語中我們常常借助的是停頓,有效地運用停頓可以使你的話明白、動聽,減少誤解。有些人說起話來像開機關槍,特別是在激動的時候就不注意停頓了。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剛看完電視球賽的學生,就問:

“這場比賽誰贏了?”

有一個學生興奮地說:

“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

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國隊打敗了日本隊,還是日本隊獲得了冠軍呢?他又問了另一位學生,才知道是中國隊勝了。所以,我們在與人交談時,一定要注意語句的停頓,使人明白、輕鬆地聽你談話。

說話要細細推敲

說話比做文章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做文章,可以細細推敲,再三修正,讀文章,可以細細品味,慢慢研究。說話就不能這樣了,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啊!所以與人說話,應該特別留神。你要說的話,最好事先打好腹稿,列出綱要,免得臨時遺漏;說話開頭,先要定一定神,態度從容,雙眼注視對方,表現出誠懇的神情,並隨時注意他是否讚成你的意見,還是不以為然,據此隨時調整你的說法,如果發覺他露出不願意多聽的神情,你就該設法結束話題。如果他有疑問,你就該多做解釋,如果他樂於接受你的見解,你就該單刀直入,不要再繞圈子,如果發覺他要插口的樣子,你就該請他發表意見,他的答話,你要特別注意,特別留神。

同樣一個“喔”字,有不同的表示。“喔。”是表示知道了;“喔!”則是表示驚奇;“喔?”是表示疑問。如果他說“好的,就這樣吧!”這是完全接受;“好的,以後再談吧!”這表示不肯接受;“好的,等我研究研究。”這是原則上可以同意,辦法還須討論;如果他說:“好的,你聽我的回音。”這是肯幫忙的表示;“好的,我替你留意。”這是沒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想辦法”這是肯負幾分責任的表示,你能夠細細體會,便知道此次說話是否成功了,老於世故的人,往往不肯作露骨的表示,很容易使你誤解他的意思。

你對人回答,也要有個分寸,認為對的,就回答他一聲“很好”。你認為不對的,就回答他:“這個問題很難說。”自認為可以辦到的就回答他:“我去試試,但成功與否不敢肯定。”自認為辦不到的回答他:“這件事太困難了,恐怕沒多大的希望。”總之,不要說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愉快的後果。一切回答,必須留些回旋的餘地,萬一臨時不能決定,你可以回答:“待我考慮後,再答複你吧!”或者說:“待我與某某商量後,由某某答複吧!”前者是接受與不接受各占一半,後者多數是婉言拒絕。如果對方嘮叨不停,你不願意再聽下去,也有幾個方法可以應付,你可以講些其他無關緊要的話,轉移目標,也可以說:“好的,今天就談到這裏為止。”然後立起身來,說聲“對不起,再見!再見。”他自然會中止談話,離開你那裏。

對方若是一個喜歡刺探你的意思的人,往往會迂回曲折,中間插入一句主要的話,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願意告訴他,應該特別留神那句主要的話,設法避過,或者故意當作沒有聽見,或者含糊其辭,或者說“不便奉告”,來阻擋他不斷的進攻。此外宿醉未醒,不要見客;盛怒之後,不要見客。醉後容易說錯話,泄漏秘密;怒後容易遷怒來客,無端得罪人。人與人之間好感難得,惡感易成,所以與人對話,必須謹慎。當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東西南北,與之所至,無所不談,不必有所拘束,但是謔浪之談,也以不虐為度,否則一言失誤,感情便會產生裂痕,就不可不防,不可不小心謹慎了。

不要以言語傷人

人都有不平之氣,對方的說話,你覺得不入耳,不妨充耳不聞,何必過分認真,一定要報以尖刻,與你無關的固不該予以反擊。

雖然說:“沉默是金。”但是人與人相處,不能始終默不作聲,就是最沉默的人,在必要時,也不能不說幾句話。說話是溝通彼此感情的最好工具,你好與熟人講話,不算本領;能與生人講話,說得傾心如故,相見恨晚,才是你的本領。既然說話的目的在於溝通情誼,當然應力求避免說話失人和。說話實在是做人之道。古人所謂:“片言之誤,可以啟萬口之識。”而一般初入世的後生,說話宜少不宜多,宜小心不宜大意,要說話以前,先得想一想,替聽你話的人考慮一下,他願意聽的話,才出口談之,他不願聽的話,還是不說為妙。所謂不願聽的話,也有種種:老生常談,他是不願意聽的;一說再說,耳熟能詳,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心境相反,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主張相反,他是不願聽的;與他無關,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利害衝突,他是不願聽的;與他程度不同,他是不願聽的;有關他的創痕,他也是不願聽的;有關他的隱私,他更是不願聽的;然而人們最不願聽的,該算是尖酸刻薄的話了。

說話所引起的反應,可能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甜蜜之味,第二種是辛辣之味,第三種是爽脆之味。第四種是新奇之味,第五種是苦澀之味,第六種是寒酸之味,而最壞的反應,則是創痛之味。淡言微語,令人回味,對方自會產生好感;熱情洋溢,句句打入心坎,對方自然會產生甜蜜的反應;激昂慷慨,言人所不敢言,對方自會發生辛辣的反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方自會以產生爽脆的反應;“以反人為實”,“好為無端涯之言”,對方自會產生新奇反應;陳義晦澀,言辭拙訥,對方自會產生苦澀反應;一味訴苦,到處乞憐,對方自會產生寒酸反應;好放冷箭,傷人為快,傷人越甚,越以為快,對方自會產生創痛的反應;能得甜蜜反應者為上,能得爽脆反應者為次,能得辛辣反應者更次,得到新奇的反應,苦澀的反應,寒酸的反應的話都是不等,而得到創痛反應的話,就更是大反人情了。

但是說尖刻話的人,未嚐不知其傷人,而以傷人為快,這是什麼道理?這完全是心理的病態,而心理之所以有此病態,也自有根源,是後天性的,不是先天性。換句話說,這是環境逼他走入歧途。

第一,他有些小聰明,且頗以聰明自負,而一般人卻不承認他是聰明,因此他有生不逢時之感;第二,他更有強烈的自尊心,希望一般人尊重他,偏偏沒有這回事,因此他對於任何人都產生仇視的心理;第三,仇視的心理,累積很久,始終找不到消解的機會,他自己又不知從事自身的修養,於是這種仇視心理隻有找到發泄之途,誰是他仇恨的對象?因為刺激的方麵太多,早已成為極複雜的觀念,複雜簡單化,每個與他接觸的人,都成為發泄的對象。他認為人們都是可惡的,不問有無舊恨,有無新仇,都要伺機而動濫放冷箭。你如果已犯了這個病,你先得明白這種病的危險,不去醫治,結果必是眾叛親離,不要說在社會上,隻有失敗不會成功,即使在家庭,親如父兄妻子,也無法水乳交融。不過父兄妻子,關係太密切,在無可原諒之中,仍與之原諒。社會上的人,就絕不會對你這麼寬厚,必然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大眾的箭靶子,所以說話尖刻,足以傷人情,傷人情最後的結果,卻是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