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卷土重來》 :諸多巧合與……到達遼東(下)(1 / 3)

經曆一年前的戰爭,公孫宏率軍橫掃烏桓等族後東北的人口銳減嚴重,曾經強大一時的烏桓被逼迫著退往更東麵的西遼河。欺軟怕硬的民族天性讓烏桓選擇挑戰弱小的敵人夫餘,試圖把失去的一切從夫餘身上找回來,自此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局麵,從饒樂水到西遼河地域內不再有烏桓部落生存,八成以上的烏桓部落選擇聚居在西遼河下遊到東遼合之間的區域內,而從去年(公元前140年)開始,烏桓就已經和夫餘爆發連場大戰,夫餘人口不多、國力弱自然節節敗退,直至退到飲馬河(吉林市附近)附近才穩住防線。

(夫餘應該稱呼扶餘才對,但是為了與史記相符,書內就稱呼為‘夫餘’)

夫餘王已經是一名垂暮老者,正是因為這名垂暮老者的果斷,在遭受烏桓的突然襲擊後執行退避策略這才保住大部份實力,讓夫餘在接下來的保衛戰中能有足夠的兵力把守飲馬河,不至於被烏桓族在一年之內滅國。

夫餘國是穢貊別族在公元前2世紀建立,在漢國右北平郡東北方向約兩千裏(漢時一裏是五百米)外,南連高句驪,東連挹婁,西與鮮卑相接,是被擠在北亞的一個小國。夫餘執行的是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習慣,相對於農耕民族而言,夫餘人卻又是比農耕民族更為熟練刀槍;但是比起遊牧民族來說,夫餘人的騎兵作戰卻不怎麼樣,這可能也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畢竟遼東是多山、多河地段,不是一馬平川,所以盤踞遼東的夫餘等國的國家軍隊大多也是以步兵為主。

林斌率領百萬部眾、數十萬軍隊到達漢國右北平郡北方的饒樂水(河流)時,烏桓和夫餘國的戰爭正處於僵持階段,雙方在飲馬河兩岸互相叫囂,誰對誰都沒有一點辦法。

按照原先的戰略部署,林斌應該率領部眾在饒樂水和參柳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麵)尋找一塊區域作為長期的占領地,現在烏桓舉族東擊夫餘,這一塊區域全部空了出來。預計需要與烏桓族交戰一場才能獲得的判斷失誤,這個失誤卻不是什麼壞事,至少不用擔心時間拖久了對遷移不利。

由於是倉促而來,對地理位置不是很熟悉,林斌沒有馬上讓部族前往規劃出來位置,他派出了大量斥候探查,又是過了五天,初步探測出地理的位置,確定這不是烏桓人唱的‘空城計’,從中樞發出去的命令同時到達十部和五軍那裏,軍隊開始有計劃的護送部眾進行安居作業。

盡管有了從漢國遷移人口的舉動,包括先秦遺民在內,整個部族的人口結構仍然是以草原人為主,華夏人口在部族占的比例隻有不到四成,這就注定規劃的移民作業需要大量的水草地,畢竟整個部族的牲畜是那麼多,軍隊也需要有繁衍馬匹的基地。

林斌知道在短時間內絕對無法事事做的妥當,他也沒有想過要一步登天,遷移的作業本就繁瑣,注定無法急切。在部眾分批前往自己的位置後,林斌派出去的探子終於傳回了消息,他得知烏桓族與夫餘人交戰的事實,確切的了解到烏桓族被夫餘人擋在飲馬河西岸。

這條消息對林斌來說非常重要,畢竟他無論再怎麼強大都不能與整個世界為敵,烏桓族和夫餘人的戰爭無疑給他一個結交朋友的機會。

“不若派人聯係夫餘王解婁?”

林斌搖頭,他是想交朋友沒錯,但絕不是主動湊上去,一個合格的強者總是那麼淡定的讓別人來求自己,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從中獲得最大限量的好處。他的計劃也不複雜,打算采取遠交近攻的戰略,所以無論是烏桓還是夫餘、肅慎來說,最後都是敵人,全部屬於在預定吞並的目標之內,一切隻是時間的長短罷了。

“盤踞遼地的各個勢力會沒有發現有一百五十多萬人進入遼地嗎?”

答案非常明顯,這麼多人的遷移不可能不被獲悉,林斌遷移的作業又是那麼的大張旗鼓,可能在進入遼地前,遼地的傳統勢力早該接到情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