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西域人的事情,林斌自覺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軍事上麵對內政管理疏忽,他拋開了潮格部落的攻略選擇親身到各地觀察遷移事宜,第一站選擇的正是以先秦遺民為主的營地。
先秦人在草原生活了幾十年,社會結構已經失去了農耕民族的特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半農耕半遊牧的社會體係。
十部的名稱很簡陋,畢竟林斌是一名軍人,極度缺少所謂的文藝細胞,他在為十部取名時偷工減料,這也就注定十部的名稱肯定稱不上好聽與否。林斌本來是想把滿洲的‘八旗’製度偷過來加以改進,後來想了想有點不倫不類,幹脆也就放棄了。林斌對取名的概念十分模糊,最後也隻是按照數字加上一些有含義的名字來確定,這就造成了一種很奇怪的辨認方法。比如‘漢一’,這是所謂的王族;‘漢二’‘漢三’‘漢四’是貴族;‘漢五’‘漢六’‘漢七’是武士階層;‘漢八’‘漢九’‘漢十’是仆從階層。奴隸不算在十部之內。
當然,在林斌自己看來,取出這樣的名字實在是有夠丟人,不好意思解釋是因為想不出來而偷工減料的亂取。但是,在部眾看來,特別是了解字數的排列後,他們倒是覺得十分簡潔易懂,一下子就能夠從數字的排列分辨出等級、地位的高地。
林斌這一切還不是出於無奈,他腦袋瓜子缺少文藝細胞,手底下也都是隻會打打殺殺的武將,沒人取名字隻有亂取了唄。林斌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永久的根據地,覺得什麼名字都無所謂,隻是為了方便管理罷了。還有一個林斌自我安慰的理由,那個也是暫時的稱呼,他覺得等手底下有文士了,讓那些文人謀士傷腦筋去。再則,留下稱呼讓文士去命名,這也是一個收買人心的機會。
由於是以功勳(軍功和社會貢獻)確認等級的社會體係,林斌孤身而立,王族更像是一個空殼,隻有林斌這麼一家子,用一個貶義的解釋就叫‘空殼子’,不過王族注定是最富有的金字塔頂端。
貴族階層則是需要好好的介紹一番,所謂的貴族就是按照軍功爵定論,軍功爵十級的將領自動升遷到貴族階層,除了軍功賞賜外,將領的家庭當然也是被規劃到貴族的階層,目前五軍將領超過十級的寥寥可數,原本隻有陳汐,而陳汐是條光棍,沒有什麼親人,如果不是有一堆隨從和奴隸,他進不進貴族階層都沒什麼實際意義、更像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表示。伴隨河朔之戰結束,武將中的呂炎、甲賀、蒙詔、霜、韓安、燕戈,方浩;文官中的陳米、蕭延、賈卓。陸陸續續有十個人晉升到了十級軍功,算是第二批被劃進貴族階層的將領。
就目前而言,百萬部眾的劃分很明確,隨著等級的高低:分配在仆從階層的部眾最多,武士階層的人眾人數排在第二,隨後才是貴族階層和王族,王族人最少。
新興的部族注定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成熟,這也是林斌為什麼一直認為缺少時間的根本原因。他現在麵臨的軍事壓力稍微減少,行政上的壓力卻是接踵而來,在接下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不但要指揮軍隊掃平東北徹底解決掉鮮卑、烏桓、衛氏朝鮮、三韓等等勢力,還要一邊和漢國、匈奴進行智力上的比拚,可謂是艱難重重。
當然,林斌最苦惱的不是怎麼去解決掉東北的勢力、也不是怎麼去和漢國、匈奴較量,他最為苦惱的是部眾的安排。目前最為重要的是對部眾執行一套‘漢化’工作,而這也正是林斌最為難以操作的事情,他手底下不光是謀士少,認識字的更少(漢隸書),這也是他為什麼不惜代價去從漢國掠奪人口的關鍵所在。
對於林斌來說,能不能控製好部族的社會體係演化將決定日後發展的方向。林斌有時候會擔心,如果自己建立的是一支盤踞塞外的遊牧民族,那算什麼事?
*********************************************************************************
必需說明:榮譽的一更很多時候都是別人的一兩更,別隻看更新的次數,要看數量。
奧運期間,榮譽非常想看比賽,結果呢?抱病整天在碼字,別說看比賽,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碼字與看資料之間循環,容易嘛?
不是抱怨,隻是小有感慨。今天又是五千字。(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