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戍》 :男人的鬥場(賞點月票、推薦票吧……)(2 / 3)

“這麼多!”

“乃是各部郡國考工令督造之器械,非是石堰獨力承擔。”

林斌一陣沉吟,越發不明白漢國的軍事實力了,在進行收縮的邊塞一個郡就能在三個月內打造這麼多軍用器械,那麼為什麼全國這麼多郡縣的造工坊,它們在平時所出產的兵器這麼少呢?

漢國真的很富裕,不缺少金屬也不缺乏先進的技術,但是受於國策的關係,執行的還是黃老無為之術,基本上不提倡動甲兵,在沒有動亂的時候總是例行的製造一些器械存放,數量不是很大,一旦到了有戰亂的時候才會得到命令大量趕製。

國家的軍事力量必然與之國策相掛鉤,在‘修生養息;於民不爭’的國策下,漢國是富裕了,但較之開國時期相比,軍事實力也因為這一政策而不斷被消減軍費,除了邊塞一直在大量補充戍卒之外,內地也就是在幾個重要的關隘布有重兵,大量的青壯一般都是在當地當‘正卒’,也就是在本地服役,到了一定的時間後又會轉為‘更卒’,也就是需要進行徭役的預備役軍人,需要為本郡縣服一個月的勞役。

勞役的項目包括修治道路和橋梁、挖河浚渠修築城牆,轉漕運輸,因為國家向來對這些基建不予撥款,隻能由地方長官無償役使當地更卒完成,基本上這些人都是不需要兵器的軍人,各郡縣也就可以按照國家的政策多囤積金屬以備不時之用。

漢初以來,承擔宮廷護衛的南軍士卒,按照征兵製的軌道,每年從郡國征調‘正卒’充任。每一個在服役年齡段的男子,都有可能被征調到京師充當護衛皇宮的軍士,為期一年。因而那些守衛皇宮的衛士們,都是操著各地口音的異鄉人。

至於北軍,也就是職業的軍人,他們都是長安以及三輔人,長年在繁華之地成長,所受的教育比之其它外地郡縣優秀、生活也富裕,這也就解釋為什麼北軍都有一股子傲氣。每一個朝代的京城人士都視非京城人為土包子,這種優越感很難講清楚。

南軍與北軍取自不同的兵源,是有其深意的。外郡的農家子弟到京城護衛皇宮,由於來自遠方,與京師本地的民情無法融合;南軍內部來自各地的兵卒之間,語言和生活習慣也不同,加之服役期隻有一年,也難以達成密切的溝通,故而不易發生集體作亂之事。而三輔子弟們的家族、親朋、祖墳都在這塊土地上,動一發而牽全身。有了這種牽掛,駐守京師的三輔子弟們不會輕易冒險犯難,辱及親族。

說了那麼多,所要解釋的是中央政權在現在也就隻有這麼兩支常備軍隊,消耗的甲胄、兵器都不多,負擔也就不大。那麼剩餘的器械都到哪裏去了?非常明顯,中央政權除了要養北軍與南軍之外還要直接控製一支軍隊,那便是防禦邊境的邊軍,現在時常受到騷擾的是北疆,中央政權為了國家安全也必然照顧邊軍的補給,所以在靠近邊塞的地域大多設有造工坊,目的是減少運輸距離,隨時為前線補充軍需物資,而在邊軍編製之間打擦邊球的‘虎豹騎軍’在三個月內獲得那些補給也就一點也都不誇張了。

“天子……”林斌揉著太陽穴,“天子這麼做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來說,天子聽到劉婧描述的事情之後心動了,一支不足一萬的軍隊在草原遊蕩四個月就能‘獲得’近兩萬馬匹、牲畜無計,在以馬匹數量衡量一國軍事實力的年代,一名想要有所作為的天子對戰馬的需求必定是永無止境,從這裏也就不難猜測天子的意圖。

掠搶是人類的天性,正所謂弱肉強食,一份風險百倍收益。看到有好處的同時必然願意冒一點風險,況且天子所聽到的還是自己胞姐所保證的‘萬無一失’,劉徹又是一名有魄力的君主,一切的一切聯想起來,時局也就明朗了。

*****************************************************************************

一陣沒有結果的商談,林斌出了城樓,他帶著迷惑散步於城內,耳朵裏聽著士卒訓練時的喊殺之聲,觸眼所及的操練身影。

“三千鐵騎外加五千遊騎就能橫掃邊境的大部分中小部落了吧?”

林斌停頓原地向前看去,有數十名士卒正圍成了一圈,那裏呼喊之聲不絕,偶爾還傳出了哄笑。林斌莞爾,士卒大概又是在訓練之餘搗玩角抵。不用訓練的士卒閑置下來就會鬧事,所以林斌大力提倡整出一些有娛樂性又能訓練體能的遊戲出來,而這個時候也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軍卒自然是不能去跳歌舞,無疑角抵就成了比較受歡迎的娛樂項目之一。

當然,林斌比較納悶的是一種叫蹴鞠的娛樂,那是一種手腳兩用的體育活動,需要用腳踢皮球,踢到靠近吊起來的球門時再蹲腰用手抓起皮球丟進一個掛在半空約兩米半,中間有孔洞的木板,穿了孔洞就算是得分。

蹴鞠所用的皮球,是一種在獸皮內裝填毛發的橢圓形球體。這種活動需要專門設置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也就是說一隊隻有六個人能下場比賽。

林斌現在就是走到了一座用圍欄圍起來的球場旁邊,他走上了木台搭建起來的高處,這裏聚集著許多士卒在觀看,士卒看到林斌來後皆站了起來,林斌和善笑笑算是回應了士卒的問候。他向下觀看,場內分為兩隊的士卒正在角逐。這一看,發現紅隊竟然是由韓說率領,而黃隊竟是老實人陳義。韓說所率領的北軍當然對這種蹴鞠十分熟練,在他的率領下和陳義率領的戍卒黃隊打了一個二十比零的一邊倒局麵。

“淒淒慘慘……”

林斌回頭,見說話的是嫪雕翀,“有什麼好淒淒慘慘的?輸了再練就是了。”

嫪雕翀微笑,“下官佩服將軍胸襟,但不知將軍以為北軍軍士與之將軍麾下相較如何?”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複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裏。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若說皇室貴胄、豪門大閥把蹴鞠當作是一種娛樂,到了把蹴鞠活動引進軍中之後就成了一種鍛煉士卒的手段,越加發展之後慢慢演變成了考核士卒戰鬥力的方法之一。蹴鞠需要好的身體條件,那也就需要足夠的體力、下盤穩健的雙腿、靈活的身體、強悍的爆發力,這些都是製勝不可缺少的條件。

“老子會讓你笑不出來!”林斌咧嘴,他正愁沒有什麼方法能夠震懾這幫新來的文士,這會抓住機會當然不願意放過,猙獰的發笑,“作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