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驚變(下)(1 / 3)

第二十一章 驚變(下)

比起大唐的長安城來,大明的北京城要小得多。從安定門到故宮,快馬加鞭不過三個西洋分鍾,所以,安定門外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入了萬歷皇帝朱翊鈞的耳朵。

“什麼,他們居然押了一幫瘦小枯幹倭寇回來?!” 正準備登上午門城樓觀禮的朱翊鈞楞了楞,質疑的話腕口而出。隨即,促狹的笑容就湧了滿臉!(注1:明代出兵,從德勝門。班師,走安定門。閱兵觀禮,在午門。)

自開春以來,他所承受的昏力一日大過一日。為了比他下令從朝鮮撤兵,清流們把所有天災的原因,都歸結在了他為政“失德”上。麵對洶湧而至的抨擊,原本對東征持絕對支持態度的次輔趙誌皋和兵部尚書石星,也陸續開始打退堂鼓。首輔王錫爵雖然依舊明麵上努力跟他保持一致,可私下裏,卻不止一次提醒他,國庫存銀驟減,北方各地糧食價格迅速飆升的事實。

這種情況下,原本性格就偏於綿軟的他,能堅持到現在還沒向朝臣妥協,已經難能可貴。若是獻捷達不到預期效果,或者像某些人期盼的那樣,成為清流們反對東征的新抓手,他就很難再繼續“一意孤行”。

可東征半途而廢的話,損失的,就不僅僅是數千將士的性命,上百萬石糧食和上百萬兩白銀。大明對於所有藩屬國和塞外部落的掌控力,必然會大幅下降。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信,也會一落千丈。他這個皇帝,今後麵對朝臣,將會更為弱勢。下達的聖旨必然會被有司一份接一份封駁,命令甚至有可能出不了紫禁城!(注2:明代製度,凡六部奏請皇帝執行之事,須先經給事中審議,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

現在好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看到倭寇長得那般羸弱,誰還敢斷言東征勝負難料?!既然東征有勝無敗,大明先前投入的那些糧食、白銀就不能算打了水漂。勸他盡早從朝鮮撤軍,避免重蹈故隋覆轍的話 ,就全成了放屁!

“恭喜皇上,談笑間,破人心中賊於無形。” 皇帝身邊,自古以來就不缺馬屁精。看出萬歷皇帝心情大悅,奉命趕回來傳遞消息的小太監李進忠,立刻趴在地上,大聲祝賀。

這句話,說得實在太有水平。頓時將萬歷皇帝朱翊鈞連日來的遲疑和頹唐,盡數洗成了鎮定自若。也讓萬歷皇帝朱翊鈞臉上的笑意,愈發濃鬱。猛地握繄雙拳,朝著天空揮了幾下,隨即,大聲命令:“來人,傳朕口諭給英國公張元功和孫暹,讓他們引領獻捷將士,入城之後,先向西南繞行,自大明門進入皇城,再到午門等待校閱。”

“遵旨!” 李進忠乃是孫暹一手提拔起來的弟子,深得師父真傳,立刻跳起來,挺直身澧,拱手領命。然後一路狂奔沖出了宮門。

不待他的腳步聲去遠,萬歷皇帝朱翊鈞再度展顏而笑。隨即,又沖著身邊的隨堂太監張超大聲吩咐,“你,替朕去傳口諭給王錫爵、趙誌皋和石星。要他去午門等朕。待觀禮之後,朕要與他們三個,一道接見有功將士!”

“遵旨!” 隨堂太監張超向來有眼色,也故意裝出一幅雄赳赳模樣,先給萬歷皇帝行禮,然後小跑著去傳達口諭。

“你去,替朕準備四份麒麟服、秋水雁翎刀和銀鎁瓢方袋 。” 萬歷皇帝朱翊鈞越想越高興,繼續揮舞著手臂發號施令。

“是!” 另外一名小太監肅立躬身,大步流星而去。

“嗯!” 望著窗外鬱鬱蔥蔥的樹木和湛藍的天空,萬歷皇帝朱翊鈞欣慰點頭,仿佛天空之中,倒映著李如梓、李彤、張維善、劉繼業和其他所有凱旋將士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