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李如梓和李彤等人專門挑選羸弱的倭寇展示給京城百姓和文武百官看,雖然狠狠打了一記那些唱衰東征者的耳光,卻讓四人的戰功,也減色甚多。所以,他這個做皇帝的,絕不能讓忠臣吃虧,在官職和賞賜方麵,必須給予補償。
李如梓不久之前剛升為都指揮同知,遼東軍副總兵,上麵還有好幾個做副總兵的哥哥。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從上一次被提升到現在,時間也不夠三個月。所以,無論自己怎麼欣賞四人,他們的官職都無法進一步。
官職上短時間內無法再進一步,就隻能在別的地方想辦法。麒麟服,秋水雁翎刀和銀鎁瓢方袋,便是專門為此而準備。雖然這三樣東西,都不值多少錢。可穿戴在身上,卻代表著一種特別的榮寵。以後無論遇到誰,說話時底氣都能足上三分。
四個身穿麒麟服,腰挎秋水雁翎刀的少年才俊,同時出現在朝堂之上。想想,萬歷皇帝都覺得賞心悅目。特別是這四人當中,至少有兩個是他慧眼識珠,親手一路提拔起來的,更令他感到誌得意滿。
他自問眼光沒錯,想法也沒錯。大明朝不缺千裏馬,缺的是發現千裏馬的伯樂。自打張居正亡故以來,大明朝的國力也不是像某些言官說的那樣,每況愈下,而是隨時能夠重現輝煌。
想當初,張居正不過是憑著一個戚繼光,一個俞大猷,就南征北討,令大明的江山固若金湯。如今自己又親手發掘出來了李子丹,張守義和劉繼業,他們三個今年都還不到二十歲,他們三個成長起來之後……
……
“這四人心思靈活,做事不拘小節。其中一個出自遼東將門,另外三個則出自勛貴之家。若是不加昏製,恐非國家之福!” 此時此刻,同樣將目光已經看向將來的,還有次輔趙誌皋和吏部尚書陳有年。
與萬歷皇帝滿懷振竄不同,他們兩個,都警覺地將目光放在了可能出現的危險上。遼東將門,通過李成梁、李如鬆父子的多年經營,如今已經呈現明顯的尾大不掉之勢。隻要那父子兩人之一昏製不住野心,安史之乳就會在大明重演。
而大明開國勛貴之後,自成祖那會兒起,就是朝廷的重點防範對象。朝廷可以容忍他們混吃等死,容忍他們作奸犯科,隻要他們不勤謀反的念頭,就輕易不會對他們痛下殺手。可如果他們當中有人出類拔萃,想要恢復祖先的輝煌。皇帝和朝臣們,立刻會心有靈犀地合力打昏。如此,才能保證大明不會出現唐末那種藩鎮割據或者漢末那種軍頭專權情況,才能維護大明江山永固。
“必勝,必勝,必勝……” 長街上,看熱鬧的百姓越聚越多。包括那些原本已經對獻捷禮看膩了的人,也紛紛從家裏走了出來,親眼欣賞倭寇們的猥瑣模樣!
“必勝,必勝,必勝……” 緩步前行的將士們,再度以長槍頓地,齊聲高呼。節奏分明,鬥誌昂揚。
他們一個個生得肩寬背闊,讓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覺心裏頭踏實。他們身上鐵甲和頭盔在日光下閃閃發亮,手中的兵器耀眼生寒,讓人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戰鬥力非凡。他們無論乘坐戰馬,還是徒步,隊形都整整齊齊,讓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是精銳之師。他們的外形與精、氣、神,都跟倭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京師中一直流傳的戰敗消息乃是謊言,東征軍在朝鮮肯定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李如梓和李彤,各自騎著一匹遼東雪花青,走在騎兵的隊伍中央。在他們身後落後三尺遠位置,則是張維善和劉繼業。因為身上的鎧甲與眾不同,身前還各自飄著一麵認旗,看熱鬧的百姓很快就將他們四個與捷報上的名字對上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