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原本已經對“獻捷”已經失去了興趣的那部分百姓,熱情竟然又被重新點燃。 一個個買瓜子的買瓜子,搬板凳的搬板凳,哪有人當街打架往哪湊。害得司禮監秉筆孫暹,不得不臨時調集了大批錦衣衛去維持秩序,才確保了在“獻捷”禮之前這兩天,京師中沒鬧出什麼大乳子出來。
轉眼到了五月初五,獻捷盛典正式舉行。一大早,九城兵馬司就傾巢而出,將北京城的大部分城門,除了安定門之外,盡數封閉。而安定門的正門,側門和甕城,則全部打開。以城樓為中心,向左右兩側盡插紅旗。每一麵紅旗之下,都有一名身材魁梧的壯漢,持鼓槌而立。隻待上頭一聲令下,就敲響得勝鼓,迎接將士凱旋而歸。
李如梓和李彤等人,也早就養足了精神。聽到鼓聲一響,立刻整頓起隊伍,緩緩走向城門口兒。雖然總人數隻有一千六百上下,隱約之中,卻透出一股殺氣,直沖霄漢。
負責指引凱旋之師入城的英國公張元功見了,忍不住點頭贊嘆:“怪不得短短幾個月之內,就能將倭寇從鴨綠江畔,趕回漢水之南。這份殺氣,沒有點膽色的賊寇,甭說持械相對,能站穩雙腿就不容易了。也不知道李提督是使了何種妙方,居然能練出如此一支虎狼之師來?!”
“英國公此言差矣!這可不是李提督的兵。這是去年皇上親點的那兩個遊擊將軍,所帶出來的選鋒營!” 站在他旁邊的秉筆太監孫暹立刻接過話頭,恨不得讓周圍所有人知道,是因為萬歷皇帝朱翊鈞本人慧眼識珠,才能有城外這群精銳。
“我大明能有如此精銳之師,首功當然要歸於皇上。這次功麼,自然是忠臣之家,教育有方!” 第九代襄城伯李成功同樣滿臉得意,信誓旦旦地補充,“今天帶隊的幾個小將,可都不是外人。那李如梓的身份,我就不說了,大夥都知道他是寧遠伯之子。那李彤李子丹,可是岐賜王的後人。而他兩位同伴,一個好像跟英國公乃是同宗,另外一個,則出自誠意伯的嫡枝。”
“啊,怪不得,原來是家學淵源!”
“英國公,這可是您老的不對了。家中晚輩出了麒麟,居然隻字不提!”
“原來是勛貴之後,我大明勛貴,向來每逢國家有事,都竄勇爭先。這次,也是 一樣!”
……
有道是,錦上添花不嫌多。既然知道城外的幾名年青將領,前途遠大。城樓中的文武官員們,都巴不得對方能是自己晚輩,或者出於自己門下。甚至幾位勛貴,竟然迫不及待開始推算族譜,以期能找出一份血緣關係,讓幾個年青人成為家族的助力。
“諸位先別忙著誇,如果這樣的將士便為精銳。我大明的精銳之師,也太不值錢了些!” 忽然間,有一個刺耳的聲音,將所有喧鬧盡數擊碎。
“誰?” 眾人循聲憤怒地扭頭,恰看見,吏部考功郎中顧憲成那冷峻的麵孔。
後者聳聳肩,繼續淡然而笑,“在下記得,去年秋天李提督帶領大軍,剿滅孛拜叛乳而歸。六千甲士入城,整齊得宛若一人。而城下這支隊伍,終究照著去年秋天那支差了一些。此外,去年被李提督押回來的那些韃靼俘虜,個個生得膀大腰圓。諸位再看今年被押回來的倭寇,都是些什麼歪瓜裂棗?!”
“嗯?” 眾人聽他說得振振有詞,紛紛詫異地低頭。定神細看,這才看清楚了,被李彤等人押送在隊伍前麵的俘虜,究竟是什麼模樣!
一個個,瘦小幹枯,宛若沒吃飽飯的猴子一般。其中最高者,也不過七尺左右。最壯者,則肩寬不足三尺。如此羸弱之輩,甭說讓東征軍去打,即便是尋常衛所兵,估計也能以一敵三。城外的凱旋隊伍對上這樣的倭寇,即便百戰百勝,又有何榮耀可言 ?! (注1:漢尺,一尺大概是23厘米左右。七尺為一米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