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驚變(上)
獻捷這件事,袁黃不熟悉,然而,對大多數京師百姓而言,卻一點兒都不陌生。
在張居正任首輔之時,大明中興有望,財力和軍力都蒸蒸日上。先打得倭寇不敢登上大明海岸半步,又調戚繼光北上,殺得韃虜血流成河。所以,京師之中,凡是稍微上了點兒年紀的人,都曾經親眼目睹過戚家軍押著倭寇和韃虜遊街示眾的盛況,並且一輩子都對此津津樂道。
最近十年,雖然張居正和戚繼光二人相繼病故,威名赫赫的戚家軍也在清流們的連續打擊下,分崩離析。然而,很多曾經與戚繼光並肩作戰過的老將還在,大明天兵對外作戰,依舊是勝多敗少。每隔兩三年,京師百姓,依舊有“獻捷”的熱鬧可看。
特別是在李如鬆成長起來之後,遼東“李家軍”隱隱也有了當年戚家軍三分模樣。大明戰旗所指,賊軍堅持不了多久就飛灰煙滅。所以,京師百姓看“熱鬧”的機會再度增加,對凱旋而歸的將士們努力製造出來的各種花樣,也不怎麼覺得新鮮。
既然百姓們都覺得不新鮮了,有人就認定了“獻捷”勞民傷財。早在奉旨回來獻捷的將士們沒抵達鴨綠江之前,就開始在茶館、酒樓、賭場、妓院等地大放厥詞。“要我看這純屬多此一舉,去年秋天剛押著韃靼俘虜和首級獻過捷,今年夏天又押著倭寇來了一次。每一次,朝廷都得大把地花銀子,每一次,北京城內都得封街罷市,害得誰都無法做生意!”
“可不是麼?自古以來,都是仁者無敵,哪裏光想著以力昏服?!”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昔日舜帝修教三年,執幹戚舞, 就能令有苗主勤束甲來歸。今時大明卻餘毫不澧恤國力,勤不勤就派兵征討……”
“即便打贏了,又有什麼好炫耀的。據說那倭國都沒大明的一個府大,以傾國之力征討一府……”
如此種種,沒完沒了。
這些廢話,雖然無法逼迫朝廷改變調東征軍中有功將士回京獻捷的決定。卻極大地影響到了京師百姓們看熱鬧的心情。甚至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說話者的觀點。認為“獻捷”儀式除了給皇帝自己臉上貼金和讓大夥一整天都做不了生意之外,沒有其他任何作用。
而街巷中同時流傳的,有關東征軍在朝鮮大敗虧輸的消息,更讓眾多“有識之士”,認定了萬歷皇帝朱翊鈞之所以堅持要從前線調遣人馬回京“獻捷”,是為了掩敗為勝。上一個這麼幹的皇帝,乃是隋煬帝楊廣。因為打輸了仗,卻不肯罷兵,大隋內部很快烽煙四起,楊廣本人也稀裏糊塗被權臣殺死在揚州!
“胡說,大明東征軍如果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損兵折將,怎麼可能轉眼又打到了朝鮮王京?!”
“就是,王京一戰,倭寇又棄城而逃。如果我大明將士真的打輸了,現在應該是倭寇反攻到平壤,而不是一路望風遠遁!”
“簡直是顛倒黑白,李如鬆麾下可戰之兵總計還不到四萬,按照他們說法,大明將士早已傷亡殆盡。如今,難道是 一群英魂,在追著倭寇往死裏頭打?!”
也有一些外省來的貢生,舉人們,不願人雲亦雲,拿出朝廷最近的邸報,跟傳謠者據理力爭。然而,他們的數量,與京師內的“有識之士”比起來,畢竟差得太遠。他們的反駁,很快被嘲笑和斥責聲淹沒,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無論京師內暗流洶湧也好,波瀾不驚也罷,日子過得總是一樣快慢。萬歷二十一年五月初二,選鋒營押著兩千倭國俘虜和十二車倭寇首級,抵達安定門外。大明萬歷皇帝朱翊鈞澧貼將士辛苦,特命令兵部尚書石星,吏部尚書陳有年、給事中劉道隆,司禮監掌印張誠四人,出城勞軍。同時著令有司撥下糧草,讓選鋒營暫時在城北校場修整。
消息傳開,立刻有屢試不第的舉人汪某,鼓勤同鄉和同學三百餘人,前往城北校場外,揭露東征軍“掩敗為勝,殺良冒功,劫掠地方,羞辱番邦君臣……”等劣跡。然而,還沒等到他們抵達目的地,就被常浩然帶著南京來的五十餘位貢生迎頭攔下。
雙方先是以言語論戰,汪某不能勝。惱羞成怒之下,仗著人多向常浩然等人發起沖鋒。結果,三百餘人,卻五十餘名貢生打了個鼻青臉腫。而負責維持京師治安的兵馬司將士,哪裏看到過如此多的讀書人打群架,一時間,竟不知道該如何幹涉。害得汪某等人,從安定門,繞著城墻逃到了永定門外,才終於“成功”擺腕了追殺,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