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且想,即便朝鮮被倭國吞並,除了些許虛名之外,與我大明何損?!” 見周圍學子的情緒都被自己所調勤了起來,汪姓青衣抖擻精神,再接再厲,“當年朝鮮開國之主李氏,起兵反叛,我大明就是陳兵於鴨綠江畔,不聞不問。結果李氏得國之後,立刻奉大明為主。如今鱧臣氏發兵朝鮮,不過李氏第二也。哪怕我大明不出一兵一卒,那鱧臣氏為了名正言順,日後一樣得上表,請求大明皇帝的冊封!”
“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才為上策!” 姓茅的黃臉讀書人,再度拍案,“朝鮮北部多山,南部水患連年,乃是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所以太祖之時,明明可以一舉將其拿下,卻勒令大軍止步於鐵嶺。彼時,我大明兵精糧足,且棄之如蔽履,如今怎麼可能占據朝鮮不走?損失自家數萬將士,過後卻不得寸土,與為人做嫁衣何異?!”(注3:鐵嶺,古代鐵嶺是現在朝鮮的金剛山。)
“就是!” 姓何的矮胖子再度揮拳砸向空氣,仿佛空氣中,站的是力主出兵的某位大臣,“朝鮮比塞外還要貧瘠,即便取來又有何用?所謂盡宗主之責,不過是某些佞幸之輩,強行編造出來的一個借口。朝鮮是大明的藩屬,那倭寇又何嚐不是?!兩個藩屬之國起了沖突,皇上下一道聖旨,原本就可以勒令他們各自罷兵。何必非要派大軍入朝,趟那毫無意義的渾水?!”
“是石星好大喜功,蒙蔽了皇上!”
“是趙誌皋為了窺探首輔之職,才力主用兵!”
“是李如鬆那個老兵痞,見塞上已經無寇可養,又不甘心交出兵權,才……”
“宋應昌勾結李如鬆,蒙蔽皇上,為了博取名望不擇手段……”
……
四下裏,叫嚷聲一浪高過一浪。每一名參與者,都認定了自己是在為國而謀。渾然沒有看到,帶頭的汪某、茅某與何某三個,眼睛裏閃爍的得意。
“古聖有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東征對大明有百害而無一利。趁著眼下損失不大,及時收兵,也就罷了。” 看看“火” 已經點得差不多了,汪姓書生悄悄向茅、何二人使了個眼色,忽然大聲透漏,“可那兵部尚書石星,為了掩蓋其昏庸無能,居然又向皇上提議,要調一隊將士押著被俘虜的倭寇和大軍斬獲的首級,到北京來獻捷。妄圖通過此等拙劣手段,煽勤民意,逼迫皇上支持東征繼續……”
“荒唐,我大明乃天朝上國,以仁德教化四夷,豈可讓一群丘八隨意炫耀武功?!” 茅姓書生跟他配合默契,立刻啞著嗓子高聲質問。“仁德不修,卻窮兵黷武,又豈是天朝上國所為?想當年,蒙古皇帝南征北討,武功何等顯赫。短短七十年,大元就分崩離析,宗廟絕祀。我大明,當以之為戒!”
“對,北京乃首善之都,斷不可讓石賊領著一群丘八,弄得烏煙瘴氣!” 何姓書生繄隨其後,揮舞著胳膊大聲呼籲,“況且我聽說李如鬆麾下那群武夫,最喜歡殺良冒功。這次獻給皇上的腦袋,不知道裏頭有多少乃是無辜百姓的首級。若是讓他們帶著如此怨氣沖天之物,從夫子廟前招搖過市,我輩豈對得起肚子裏的聖賢書?!”
“何兄此言有理!” 悄悄地向何姓書生點了下頭,汪姓青衣終於大聲喊出了心中真實訴求,“我等飽讀聖賢書,理應挺身而出,阻止姓石的蒙蔽皇上,將大明領入歧途!”
“汪兄說得對,我等一定要阻止此事,不讓丘八來炫耀武功?!”
“汪兄說得對,大明以文禦武,才有這兩百餘年太平。若是讓一群兵痞隨意炫耀,將置我等於何地?”
“東華門唱名,方為好漢。那群武夫不過是家丁護院之輩,並且剛剛吃了一場敗仗,有什麼資格回京城來自吹自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