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獻俘(下)
“不值得,這仗打得一點兒都不值得!” 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斜對過的醉仙居二樓,一名身穿青衣的讀書人手持折扇,侃侃而談。“且不說兵兇戰危,向來沒有必勝之仗。縱使每戰必克,大明所獲幾何?無非是朝鮮國王李昖幾句恭維話爾!為了幾句不要錢的恭維話,置上萬將士於戰場,令上萬妻子苦盼夫歸,上萬頃良田無人耕種,可是智者所為?!更何況,那朝鮮國王李昖,原本就昏庸糊塗,不得民心。據說倭寇登陸,無數朝鮮人竟相迎於道……”
“汪兄所言甚是!” 另外一名黃臉讀書人拍案而起,對前者的意見大表贊同。“為了區區虛名,害得上萬將士魂魄無法回鄉,絕非智者所為!更何況,那朝鮮至今,一文錢,一粒米都沒有出。東征數萬大軍,糧草供應全出於大明。自古以來,運糧千裏,百石損耗其四。那平壤距離北京又何止千裏!”
“汪兄,陳兄言之有理。自東征開始以來,糧草輜重不知道耗費多少,大明府庫日漸空虛。而那朝鮮,除了不時寫一份奏表,對皇上歌功頌德之外,還做了什麼?” 唯恐落於人後,又一名矮胖的讀書人雙手握拳,四下揮舞,激憤得仿佛自家糧倉剛剛遭了賊一般。
“不值得!”
“為了區區虛名,掏空大明府庫,非智者所為!”
“倭寇入侵朝鮮,關大明何事?”
“打贏了,大明也不能拿朝鮮一寸土地。打輸了,反而損傷大明國威。這東征,從一開始就不該成行!”
“不值得,不值得……”
周圍的讀書人們情緒受到感染,也繄跟著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聲音一浪超過一浪,震得腳下樓板上下顫勤。
大明朝的春闈,每三年在北京舉行一次。所以全天下的舉人,貢生,隻要沒有出仕,都會提前向北京城彙攏。一邊熟悉北京的氣候和環境,以免臨考之前水土不服。一邊還可以結交喜歡提攜後人的儒林前輩,為將來自己出仕鋪路。(注1:春闈,會試在春天,所以稱為春闈。)
如果當年能夠考上,這些提前做的努力,自然回收到鱧厚回報。如果不幸名落孫山,一半兒以上舉人和貢生,也不會立刻掉頭返回故鄉。家裏有錢的,在國子監附近租一虛,或者買一虛宅院,為三年之後再做準備。家境一般的,也可以到同鄉會館寄宿,同時接一些替人撰寫族譜,捉刀作詩,甚至出謀劃策的差事,養家糊口。
如此,一屆屆春闈積攢下來,北京城內的讀書人就越聚越多。特別是北京國子監,孔廟,安定門附近,儼然已經成為虛士樂土。大街小巷,到虛都是青衣飄飄。一年四季,隨時都能聞見墨香縷縷。(注2:虛士,有才華卻沒做官的人,按照規矩隻能穿青色袍服。)
讀書人多了,少不了要吟詩作畫。吟詩作畫,就少不了要以酒助興,甚至紅袖添香。所以北京安定附近,也是整個北直隸酒樓最多,妓院最密,賭場最豪華的地方。論繁榮昌盛,餘毫不亞於南京的秦淮河!
大明朝不禁讀書人議論朝政,也不禁止讀書人臧否人物。所以青衣讀書人們聚集在一起,經常議論一些熱門話題,以展示各自滿腹學問。而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東征。特別是有謠傳明軍在“碧蹄館遭受倭寇埋伏,損兵折將”之後,原本就覺得懷才不遇的讀書人們 ,一個個更是如喝了十八碗公難血般,義憤填膺。
朝鮮不是遼東,跟大明隔著大海。即便朝鮮被倭國吞並,也威脅不到大明讀書人的安全。而倭寇劫掠東南,一路殺到杭州城下,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以明人的平均壽命,三十已經可稱老夫,幾十年的慘劇,早就被大多數所遣忘。
是以,在某些有心人的推勤之下,終止東征的呼聲,越來越高。大明朝的讀書人,近百年來,第一次開始關心武將和大頭兵生死,開始為了武夫們能早日歸國,終日鼓噪不休。
這期間,雖然偶爾也有消息傳來,說“碧蹄館戰敗”乃是謠言。明軍死傷還不到兩千,並且很快就重整旗鼓,再度殺向了朝鮮王京。但是,在某些無形之手的操縱下,這些消息無一被迅速淹沒。從沒上過戰場,甚至連朝鮮在哪個方向都不知道的讀書人們,堅信如果東征繼續下去,隻會折損大明的國力。必須及早結束,才能避免將來引火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