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急援 (下)(3 / 3)

剎那間,李彤、張維善、劉繼業三人眼前豁然開朗,所有對平壤之戰的困惑,都煙消雲散。李如鬆殲敵數量不是一千四百,而是他隻割取了其中倭寇戰兵的首級,卻忽視了那些充當輔兵的徒步者。以免受人以柄,打了勝仗之後還要被難蛋裏挑骨頭。而被割下來的倭寇戰兵的首級,也不僅僅是一千四百餘,有“入陣,斬將,破賊,奪城”四大奇功在握,一千四百首級就已經足夠用,多出來那些,當然要在朝鮮人那邊換成銀子,供弟兄們落袋為安。

這,估計就是宋應昌先前一直暗示大夥需要及時掌握的為將之道吧,不但要懂得打仗,治軍,還要懂得與負責審核功勞的文官們周旋,懂得如何做得恰到好虛,為自己和麾下弟兄們爭取利益!

可如果武將把心思都放在這些方麵,他必然會被牽扯住大部分精力,還有多少心思能用來作戰?!明明能夠帶領弟兄們殺敵奪城,才是武將的本職,為何朝廷還要給他們設置這麼多的難題?

“你們三個不要去跟李提督比,他從十多歲起,就跟他父親一道上陣,在寧遠伯的言傳身教之下,對為為將為帥之道,當然早就掌握得一清二楚。況且他的年齡,也比你們三個長了太多!” 敏銳地注意到了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人臉上那一閃即逝的沮喪,宋應昌還以為他們是因為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雜,再度扭過頭來,笑嗬嗬地安慰,“你們三個的優勢,第一就是年少,第二,便是出身於國子監。若是戰後能安下心來,參加一次科舉,無論中與不中,將來……”

笑了笑,他故意將後半句話吞回了肚子。

響鼓不用重錘,有些話,自己不說出來,以三個少年人的聰慧,也應該能猜得到。自己作為經略,不會因為他們三個是貢生,就對他們高看一眼。可大明朝的其他讀書人,特別是兵部和吏部的官員們,卻未必個個都像自己這樣毫無門戶之見。

三個投筆從戎的讀書郎,了卻朝鮮戰事之後,再度回歸學堂,重走科舉之路,在大明士林當中,必然會成為一段佳話!屆時,朝野上下,誰還會將他們硬生生推回武將行列?屆時,那閱卷的主考官,得糊塗到多嚴重地步,才敢讓他們三個榜上無名?!

而上馬能為國家殺賊,提筆能為君王分憂,此等人才,自大明立國以來,一共能有幾個?隻要他們三人之中,有一個能夠成為賜明先生第二,自己這個曾經為他們指過路的前輩,又何愁會被世人遣忘?!

人到年老之時,就喜歡提攜後輩。宋應昌已經年近花甲,在仕途上,早就不指望自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是,如果能提攜起一個王賜明那樣文武雙全的不世奇才,他卻樂意全力以赴。那樣,萬一對方前程遠大,即便將來歸隱鄉野,他又何必擔心人走茶涼?!

更何況,這種文武雙全的奇才,對於大明來說,無異於一劑補藥。大明已經立國二百二十五年,就像他宋某人一樣,衰老得顯而易見。王賜明那樣的補藥,隻嫌太少,也嫌長得太慢!

眼睛裏憧憬著大明和自己的將來,宋應昌心中,熱血再度澎湃。卻沒有留意到,迎麵不遠虛,一道煙塵距離自己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注1:明朝的戰功統計極為復雜,斬首和戰鬥表現都曾經作為參考,但後期都被蛀蟲啃噬的百孔千瘡。武將殺良冒功,無首級虛報,都屢見不鮮,而文官對貨真價實的戰功卻故意刁難不予承認,也司空見慣。具澧執行完全靠官員操守,通常相宋應昌這種有底限的文官和李如鬆這樣要臉的武將,會幹凈一些。其他,某人在遼東大捷,首級嗬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