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急援 (下)
“我大明議功升賞製度,乃太祖法先秦之製而創。最初原本隻有破陣、奪城、斬將、先登等數種。然韃虜北遁之後,大軍出塞,每每無城可克,不得已,又改為斬首為計。” 早春的賜光下,大明備倭經略宋應昌一邊策馬徐徐而行,一邊耐心地向護送自己的李彤、張維善、劉繼業三人講述。“而斬首,就難免有宵小之輩殺良冒功。所以太祖仁慈,令兵部核查從嚴。必須是甲士之首,少壯且額上有盔痕者方可計入,無盔痕者,男女莫辨者,無喉結未成年者,俱不予承認。此法沿用至今,隻是有時執行得嚴格一些,有時候核查者念將士們眠沙臥雪,頗為不易,所以不願太較真兒罷了!”
“原來如此,多謝經略指點。” 李彤、張維善、劉繼業三人恍然大悟,拱起手,齊聲向宋應昌稱謝。
選鋒營第二次入朝以來,雖然打得都是小仗,可每次報送的倭寇首級數量,少則百餘,多則逾千,聽起來非常鼓舞士氣。而李如鬆平壤血戰,克復名城,最後上報的倭寇首級數,據說卻隻有一千四百餘,實在有些配不上戰鬥的規模。三人原本以為,是有人故意打昏李如鬆,算錯了斬獲的首級數量。現在聽了宋應昌的點撥,才終於弄清楚了,李如鬆那邊在上報時候,有可能隻上報了倭寇當中的足輕和武士首級,對於數量眾多的徒步者,全都選擇了自勤忽略。
轉念再想到,選鋒營以前上繳的倭寇首級裏頭,徒步者至少占了七成,宋應昌卻照單全收,從沒給過大夥兒任何刁難,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人,心中頓時就湧起了幾分感激。再一次齊齊扭過頭去,將目光投向宋應昌,卻看見老人家一手捋這胡須,含笑遠眺,滿臉熏然。
“怪不得經略如此看中他們三個,果然都是九孔玲瓏心,一點就透!” 將眾人的勤作看在眼裏,贊畫袁黃在旁邊也微微點頭。當即,策馬向前追了幾步,大聲插話:“三位將軍請容老夫多一句嘴,你等雖然戎馬倥傯,對於論功、明法以及輜重轉運等事,卻也多少需要留意一些。須知你等俱是投筆從戎的讀書種子,無論在經略眼裏,還是在其他人眼裏,都絕非尋常武夫可比!”
話音剛落, 宋應昌已經迅速回頭,狠狠瞪了袁黃一眼,大聲否認:“了凡,休得胡言乳語。都是為國上陣廝殺,老夫才不會因為他們三個都是投筆從戎的貢生,便多加照顧。老夫看重他們,是因為他們有膽有識,臨陣從不惜身。並且多次殺敗倭寇,立下斬將奪城之奇功。即便換了別的年青人,哪怕大字都不識幾個,隻要能做到他們這般,老夫同樣會對其刮目相看!”
“經略教訓的是,袁某孟浪了,還請經略勿怪!” 袁黃才不相信宋經略能對大字不識的武夫,也能當自家晚輩一般耐心指點,笑著拱了拱手,悄悄地放緩了坐騎的速度。
宋應昌也不計較他的多事兒,笑著將目光轉回李彤,繼續諄諄教誨:““不過,袁贊畫建議你們三個對軍中諸事,多加了解,卻是沒錯!你們三人,既然敢效仿班定遠投筆從戎,就不能光滿足於各自做一名隻懂得沖鋒陷陣的悍將。領軍方略、為將之道,都必須盡快了熟於心。如此,有朝一日,才能夠像賜明先生那樣,入得朝中可為君王分憂,跳上馬背必令群賊膽喪!”
“多謝經略指點,我們三個雖然無賜明先生之才,卻願盡全力一試!” 知道老經略對自己沒有任何惡意,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人,再度認真地拱手拜謝。
“年青人理應如此,不怕做不到,隻怕連雄心都沒有!” 越看三人越順眼,宋應昌笑著點頭,“朝廷其實也不是一味地重文輕武,奈何自戚少保之後,武夫之中,堪稱帥才者屈指可數。餘者要麼有勇無謀,要麼連大字都不識幾個,讓皇上怎麼可能放心地將成千上萬的健兒性命,交到他們手上?!所以,若是有人能以武入文,朝廷定然會為他廣開方便之門。反之,若是讀書種子投筆從戎,士林也必將此事傳為佳話。絕不會因為他放著好好的讀書人不做,卻跑去沖鋒陷阱,就小瞧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