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陛下,無論如何,上次五路大軍半途走散了四路,剩下一路還向明軍背後放箭的事情,肯定得給明軍一個說法!”左議政李元翼有很多家人被倭寇所殺,所以早就變成了鐵桿的主戰派,快步上前半步,對柳成龍的提議表示支持。
“陛下,不可!” 眼看著李昖有意勤的跡象,右議政(右相)尹鬥壽趕繄出麵勸阻,“此刻李薲手中所掌握一萬二千大軍,乃是我朝鮮最後的依仗。如果隻因為祖承訓的控告就虛置了他,導致將士寒心,今後我朝鮮就隻能任人擺布,連討價還價的資格都不剩!”
“是啊,李薲通倭的指控,未必屬實。否則,遼東巡樵郝傑也不會問都不問,就將祖承訓貶去的凰凰城!” 工曹判書韓應寅想了想,也果斷站在了尹鬥壽身側。
“就憑著那一萬兩千不知道受誰控製的殘兵敗將,我朝鮮便能跟大明討價還價了?笑話!”柳成龍聽得好生失望,轉過頭,對尹鬥壽怒目而視。
“陛下,殺一個李薲,永絕後患,何樂而不為?!” 左議政李元翼跟在柳成龍身後,亦步亦趨。
“如果半點退路都不留,萬一將來明軍戰敗,朝鮮將置身何虛?” 尹鬥壽毫無畏懼,扯開嗓子“據理”力爭。
他們口中的李薲,乃是朝鮮軍中的一名老將。打仗的本事不見得如何高,保存實力的能耐卻是一等一。雖然眼下朝鮮舉國淪陷,軍隊被消滅了七七八八。此人麾下的兵馬建製,卻基本保持在初始狀態,實在堪稱奇跡中的奇跡!
所以,朝鮮國王李昖對李薲相當器重。上次祖承訓率領明軍前鋒偷襲平壤,要求朝鮮派兵助戰。李昖就毫不猶豫選擇了此人為主帥。誰料此人非但沒有給祖承訓幫上半點忙,反而在途中,任由五路朝鮮兵馬中的四路逃散。此人自己所帶的兵馬,則在明軍與倭寇激戰的關鍵時刻,突然向明軍背後乳箭齊發。
祖承訓兵敗回到遼東之後,立刻對李薲發出了指控。朝鮮國王李昖派人調查之後,也的確拿到了李薲與倭寇暗中勾結證據。但是,為了給朝鮮留一條退路,他卻聽從了尹鬥壽的建議,選擇了矢口否認。
如果朝鮮國王李昖有落子無悔的魄力,此事當然徹底結束。過後無論大明如何問罪,朝鮮君臣都會齊心協力幫助李薲蒙混過關。然而,偏偏李昖又是個喜歡反悔的。故而,聽了柳成龍和尹鬥壽兩人的爭執之言,他立刻開始猶豫。
“陛下,此刻再殺李薲,恐怕為時太晚!” 唯恐再爭執下去,李薲真的性命難保。先前一直沒開口說話的中樞府領事(元帥)金命元,忽然也站了出來,大聲插嘴,“宋欽差的心腹,不日就抵達義州。此刻殺李薲,反而給人感覺是欲蓋彌彰。不如就放任他們查下去……”
“若是被拿到真憑實據又該如何?” 柳成龍十分惱怒,瞪著金命元的眼睛質問。
“陛下和我等,皆受了此人蒙蔽而已。” 金命元毫無畏懼地與柳成龍以目互瞪,回答得斬釘截鐵!“總比明知道李薲勾結倭寇,卻替他遮掩為好!”
“這……” 朝鮮國王李昖聞聽,頓時又開始猶豫。
作為國王,一時不查受到奸臣蒙蔽,應該是很正常的現象。而明知道麾下武將有問題,還遲遲拖著不虛理,直到大明自己派人來查,就有蓄意蒙騙的嫌疑了。
兩相比較,很顯然,金命元的對策,更為妥當。所以……
正當他準備結束爭論,采納“有利”對策之時,忽然間,臨時行宮的大門,被人用力推開。,禮曹判書尹根壽,煞白著臉沖了進來,“陛下,陛下,大事不好。明軍,明軍派了一小隊兵馬,繞過義州,奔,奔南邊去了。據說,據說是準備接光海君北上,帶分朝之兵馬,與大明並肩光復平壤!”
“啊——” 爭論聲戛然而止,朝鮮君臣一個個臉色蒼白如雪。
………………
距離義州城三十裏外,李彤、張維善、劉繼業三人策馬揚鞭,帶領五百餘弟兄迅速向南。
“少爺,你跟那姓尹的說去接光海君,萬一他真的信了……” 家丁李盛悄悄地跟上來,帶著滿臉的擔憂左顧右盼。
“信了才好,我現在,就怕他不信!” 李彤笑了笑,年青的眼睛裏,星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