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棋王(2 / 3)

《棋王》主要講述了文革時期,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拚棋的故事。表麵上寫的是棋之道,但實際上棋的背後蘊含了作者所認可的人生哲學理念,棋也是一個載體,通過棋道延伸出一些道家思想。

“吃”隻求飽

吃,代表了王一生的物質追求,他針對“吃”和“饞”有著明顯的區分。

吃,是下棋的腦力與體力保證,“一頓不吃,棋路就亂”;饞,是更高的物質追求,“想好上加好,那是饞。”

王一生吃的虔誠且精細,喉結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凡是有漏網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立馬用食指抹進嘴裏。若飯粒落在衣服上,手一按拈嘴裏,哪怕是掉在地上,他也會起身尋找。吃完後把筷子舔幹淨,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麵一層油花吸淨,再小口地呷。

甚至飯粒掉到茶幾上,他也會用手指叩出來放在嘴裏,如果是幹飯掉到槽牙裏,舌頭趕不出來,也要伸手到嘴裏摳,直到嚼完和著口水咽下去。

用樸實通俗的文字對“吃相”的細膩描寫,無比傳神,讓我感到很震撼。如果看過梁家輝飾演的王一生在桌子上叩飯粒以及吃飯時的麵部表情,你會感覺畫麵感更加強,不得不說梁家輝的演技不愧是影帝級別,演繹得極為傳神。“有時你會可憐那些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這裏對吃的描寫並不是強調王一生的饑餓程度,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王一生是寒門子弟,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餓過的人會對吃飯極為虔誠,深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與“我”的對話中,王一生說:“你不錯,讀了不少書。可是,歸到底,解決了什麼呢?是呀,一個人拚命想活著,最後都神經了,後來好了,活下來了,可接著怎麼活呢?像邦斯那樣?有吃,有喝,好收藏個什麼,可有個饞的毛病,人家不請吃就活得不痛快。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

王一生除了回應“我”因為沒有油、書、電影發的牢騷,也暗戳了一些在文革中遭了罪活下來的知青,不應該養成“饞”的壞毛病讓自己活得不痛快,能夠幸運地活下來要懂得知足。

“棋”隻為解痛快

關於棋,王一生的母親講得很明白:“先說吃,再說下棋。”棋是人吃飽了飯以後的閑趣,說白了,就是那麼點玩意兒。所謂閑趣,就是一定不能被當成吃飯的家夥。人為了吃飯,閑是閑不住的。如果指望靠下棋吃飯,那麼結果就是飯吃不好,棋也下不好。

在這層麵上,拋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人在吃不上飯的時候,興趣怎麼辦?下棋如此,其他的愛好多是如此,比如彈琴、書畫、音樂……

這是興趣和生存之間的衝突,如果生活無法繼續,還談什麼興趣呢?隻有讓自己能夠生存下去,變得強大起來,才能兼顧自己的興趣。

當然,王一生雖然答應母親不以下棋為生,但是下棋卻是王一生的精神寄托。為了學習棋路,他流連於街頭巷尾,經常與民間高手廝殺一天,不管認識不認識,是否出名,逮著人就問下棋嗎?

他對於象棋是一種純粹的熱愛。他可以跟因為被批鬥成為社會邊緣人的象棋高手---一個被迫害得隻能拾破爛為生的老頭成為知己,也可以在農場的比賽中因為不願意自己的朋友用家傳的象棋去行賄舉辦人隻為給他一個名額,所以堅定地放棄一賽成名,嶄露頭角的比賽機會。

他下棋不是覬覦象棋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純粹就是因為想下棋、愛下棋。因此,在故事最後的高潮部分,他享受於一對九的車輪戰,並且下到如癡如醉,如夢如死的境界。王一生追求的是超凡脫俗的解脫與個人人格的自由,這一次大戰想必他是痛快的。

王一生一輩子是不可能離開象棋了,就算沒有棋、棋子兒,有人阻止不給他下,他也能在心裏下,除非有人把他的腦袋挖空,這是王一生對象棋的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