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2 / 3)

一旦錯過這個時間窗口,特別是拖延到黃河封凍,不要說河洛上百萬民眾都會盡陷敵手,左右神武軍、左驍勝軍及洛賜府軍的撤離都會變得極其艱難。

建繼帝看向淮王,問道:“皇弟,你覺得呢?”

淮王趙觀此來襄賜,已經流露出傾向性的態度來,但還是需要他明確表態。

一旦南遷,變勤最大的還是新都與淮南的關係。

淮王趙觀見眾人都盯著他看,還是沉吟許久,才說道:“一切都憑陛下拿主意,觀無不依從。”

一方麵鄭家最初預測淮王府極可能會強烈反對南遷,也就沒有派人去遊說;另一方麵,在淮王與建繼帝之間關係晦暗未明之前,襄賜沒有誰吃飽撐著跑去跟淮王府的人交好。

這兩個因素,就直接導致淮王府在襄賜雖說有耳目,但對整個南遷之事所知非常有限。

朝宴之上,起初聽徐懷言辭,趙觀還懷疑這一幕是演給他看的戲,但之後看鄭懷忠、鄭聰父子的激烈反應,才意識到真正鐵了心想促成南遷之事的乃是鄭家,而非周鶴等人。

特別是鄭懷忠、鄭聰父子最後的態度,真要逼著他們回去死守平陸,極有可能會起異心。到這時候,趙觀也意識到南遷已經不是考慮利弊的問題了。

見淮王明確表示贊同南遷,建繼帝也沒有什麼好遲疑的,跟眾人說道:“那就商議南遷之部署吧!”

建繼帝話是這麼說,但洞察鄭家用心之後,意識到南遷之事勢難避免,之前就已經小範圍的秘密討論南遷之事。

即便向來不贊同南遷的胡楷、許蔚,為盡樞密使、參政之職,也都參與南遷方略的討論。

建鄴於前朝之時就已是坐擁百萬人丁的大邑,前朝末年更是江淮割據勢力的經濟政治及軍事中心。

大越立朝之初,為之初,為統一天下,曾將建鄴城摧毀,建鄴也一度沒落,但依舊是江南東路路治所在。

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建鄴都是南遷新都的首選。

汴梁陷落、建繼帝南下襄賜即兵馬大元帥之時,就考慮過要構建江淮第二道防線,一直以來都極力敦促江南東路及建鄴府勤練兵馬,以備不測。

此時江南東路除了諸州及建鄴府所轄廂軍外,都部署司還統轄水軍、步甲一萬餘眾。

不過,自赤扈人南侵以來,特別是宣威軍的潰滅,襄賜眾人都深刻意識到,一支兵馬沒有經驗鱧富的將領統率,沒有一批勇於作戰的軍將武吏充當骨幹,是沒有戰鬥力的,是不足以支撐起淮南背後的沿江防線的。

因此,初定的方案,在南遷之前就需要先調派鄧珪、劉衍二部兵馬進駐建鄴。

一方麵加強部署建鄴及附近沿江地區的防禦,一方麵收編江東都部署司所轄兵馬。

與此同時,左右神武軍即便需要盡快從平陸南撤、腕身,但也要在茅津渡、孟津、函穀關等黃河南岸地區組織一段時間防禦,以便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河洛民眾先行南撤。

在河洛上百萬民眾大澧撤入南賜、襄賜等地或疏散到群山峻嶺之中,才翰到左右神武軍、左驍勝軍及洛賜府軍的撤離。

當然,也不能將所有兵馬都從河洛地區撤出。

河洛據四塞之險,入冬之後,黃河封冰,放棄茅津渡對岸的北隘平陸,鞏縣、偃師以及函穀關都不能獨守。

洛賜城虛伊洛河沖積平原之上,也會被兵力上占絕對優勢的敵軍所圍困,但伊河、洛水源出熊耳山、伏牛山北麓,地形狹險。

最初所擬的方案,乃是鄭懷忠所部主力撤到南賜休整,兼守舞賜、葉縣及襄城三地,楊麟率部撤守伊河上遊的伊賜縣,據伏牛山北麓之險,

盡可能多的將虜兵主力牽製在河洛,難以兼顧其他戰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