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胡與匈奴也是鄰居,雙方爆發的戰爭也是不少,不過通常情況下是匈奴在與東胡的戰爭中失利。
“頭曼被俘虜了,連帶損失的軍隊至少也有十三萬。現在匈奴正是最虛弱的時候!”
“是的!匈奴與華族人交戰損失了相當多的士兵,一些被頭曼蠱惑南下的部族也是損失慘重。”
“現在匈奴那邊做主的是吉脫,他急需要一場大勝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吉脫本來是要聯合丁零王、呼揭王、渾庾王等等部落聯盟的人南下,可是後麵丁零等等那些王變卦。吉脫很清楚單靠自己無法在與華族人的戰爭中討好什麼便宜,更是有可能會步頭曼的後塵,所以也跟著其它部族的那些人撲向烏孫了。”
“倒黴的烏孫人,他們本土有冒頓帶著一些殘兵敗將在襲擾,馬上又要麵臨漠北和漠南各部落的圍攻,真是一幫可憐人。”
東胡的一些人交談中滿滿都是調侃與幸災樂禍,他們來到南陵隻是四天,可能是不習慣南方的氣候或是什麼,剛來的時候還是穿著羊皮襖,第二天直接換成了帝國這邊的衣服款式。現在出席凱旋儀式的諸多使節團中,少數換上帝國服裝款式的就有他們其中一夥,另外就是烏孫人、阿蘭人、薩爾馬爾特人。
司馬欣等一眾將校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已經上了城樓,他們正排成隊列向呂哲彙報著某些事情。
每每有一名將校說完,旁邊就會有人將該人說的那些話大聲傳播出去。
呂哲也會對進行彙報的將校進行勉勵,他說的那些話同樣也是被大聲傳播出去。
這樣的事情其實已經成為華夏曆史上的一種慣例,一些儀式上君臣進行對答,有人將君臣的對話重複給眾人。而話題無非就是一些公式化的東西,將校說戰事如何如何的順利,軍隊怎麼怎麼的威武;君王勉勵將校繼續努力,某支軍隊不愧是什麼什麼。
那些被傳播出去的話,每一次都惹來一陣歡呼。說是哪位將校說的,平民就會歡呼“某某人武威”,輪到重複君王的話,平民便是歡呼“吾王賢明”或者是“吾王英明”,話題中牽扯到某支部隊,平民就該是歡呼某個番號再加上“萬勝”的口號。
戰俘的隊伍來到城門之前,該進行彙報的將校基本已經輪場完畢,這個時候呂哲就會從座位上離開,行走到女牆邊上,由上而下觀看戰俘。他的手裏有拿著什麼東西,觀看了一小會將手裏的東西丟下去。
眼力好的人等待東西落地看去,看到的是一根銅質的令牌。
令牌落地,有士卒跑回去撿了起來,該名士卒往回跑的時候口中不斷重複:“吾王有令,斬!”
像是早就準備好了那般,押解戰俘的士卒很快就將一批戰俘押解到道路旁,強迫那些戰俘跪倒在地,然後讓跪倒的戰俘將脖子伸出去。
等待戰俘擺好姿勢,一批拿著鬼頭厚背刀的甲士排著隊緩緩走過去,一直是到有軍官吼出“梟首!”,高高舉起的鬼頭厚背刀“唰——”地落下,刹那間數十道悶哼聲被發出,被砍掉腦袋的無頭屍體從斷掉的脖子處噴出猩紅的血液,數十顆身首分家的腦袋滾落到地上。
第一批戰俘被斬首,引來的是現場爆發出幾乎震天的歡呼聲。
在歡呼聲中,各國使節有人興奮有人茫然。其實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獻俘儀式都會有針對性地挑選出一批人殺掉,隻是殺的過程略略有些不同,像是希臘文化的殺是用水刑或是火刑,羅馬那邊是讓戰俘與猛獸搏鬥,波斯人則是喜歡用腰斬。
第二批戰俘又被驅趕出來,相對起第一批戰俘因為茫然的配合,第二批戰俘中則是出現了掙紮,不過他們毫無意外是在一聲“梟首!”中身首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