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攜帶非官方在編人員不能上陣的限製已經被取消,但是現在已經不是秦國所向披靡的階段了,壓根就沒有多少人會攜帶部曲出征,普通士卒的奴隸嘛……社會動蕩太過激烈,賦稅沉重到壓得人喘不過氣,農田缺乏勞動力大多荒廢掉,現在還有多少人家中的糧食富餘到能養得起奴隸?哪怕是還能養得起,那也是需要留在家中作為勞動力。
承載蒙恬的戰車是一輛從漢國那邊購置的新款車輛,也就是加了車軸和防震裝置的那種。車軸是讓車輛有了靈便的轉彎功能,不需要車輛想轉彎讓人去抬,防震裝置對於一輛戰車來說卻是沒有多大的必要。
新款戰車的車身長三米、寬兩米五,由四匹馬進行拉動。
沒錯,“米”這個單位已經在漢國執行,衍伸出來的就是關於毫米、厘米的出現,新一套的衡量度已經在呂哲的要求下進行推廣。
蒙恬是坐在戰車上,上麵左右兩側站立的人是內史騰和李由,駕車的馭手則是一個無名小卒。
主將、首席副將、次席副將共乘一車原本是不應該出現,畢竟三人是大軍先後順序的輪替,一旦戰車出事三人全部完蛋,那麼這支大軍也就沒有了領導者,可是他們所麵臨的情況有點特殊。
三位主要人物都在一輛車上,且不談戰車的馭手心裏該有多麼緊張,周邊的護衛力量再怎麼進行加強都不過分,那麼也就出現戰車邊上層層疊著盾牌的戰車在內層,第二層是連人帶馬都披甲的具裝重騎,最外圍更是一層層步軍士卒。
“……直道部分是一直到舊長城段,我們需要在洛水邊上進行改道,拐入西北方向。另一個方案是一直沿著直道一直前行,直至抵達直道盡頭”車內空間並不小,漢國設計戰車的時候加上了懸掛裝置,可以掛起一張輿圖,內史騰現在正是指著山川輿圖在述說著什麼。
所謂的舊長城段其實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北疆設立的一條防線,這一條防線多次遭遇改動,有時候會向前延伸,有時候卻是向後退卻。建立那條長城之初,防禦的對象並不是什麼匈奴人,最開始防禦的對象是義渠人,後麵一段時間成了抵禦月氏人向南擴張的防線。該條長城是用夯土方式,其規模也並不大,相對於秦國後麵重新修建的長城來說,一條能算是巨龍,舊長城段就是一條小蟲子。
扶蘇任命蒙恬為北征軍主將,內史騰為首席副將,李由為次席副將,這一次出兵十五萬向北的最終目的地是靠近九原方向,戰略目標是對因為後路被漢軍截斷隻能待在內地的匈奴等胡人進行攻擊。
對了,秦修直道因為時間短暫並沒有一直延伸到九原,是到了膚施以北七十裏外就被迫停工,那也是屬於上郡境內的舊長城段區域。
漢王哲發出了帝國成立時間表,各個方向更是有漢軍在向秦境逼近,很明顯是一種對秦國還處於猶豫不決的不耐煩。呂哲沒有表現出不耐煩之前,扶蘇還能有時間猶豫或是討價還價,可是當漢軍在向秦境合圍之後,扶蘇光是用說的已經沒有什麼用了,還需要用實際的行動來進行表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蒙恬率軍北征了。
本來在義渠的秦軍是有二十五萬左右,向北出擊應該是兵力越多越好,特別是攻擊的對象是機動性非常強的胡人。但是呢,蒙恬卻是說出了不同的意見。
蒙恬認為秦國既然是要向漢王哲進行表態,那麼並不是出兵越多越好,不要反而被誤會成是要前往攻擊處在沃野的漢軍,要掌握一個尺度,這個尺度最好是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但是又沒有對沃野的漢軍產生威脅,盡可能地讓漢王哲相信秦國出兵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