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秋季枯黃冬季枝葉腐爛隻剩下的草根,它重新長出了嫩芽,微風吹拂之中輕微地搖擺。
秦地的土質大多為褐黃,深挖下去卻是一種如鮮血一般的深紅。這樣的土質具有很強的含水率,很適合被用來作為多領域的材料。
老秦地很多區域都是具有土壤優勢的地區,除開那種紅土之外,異常肥沃的黑土,含有銅物質的壤土亦是不少。
當然了,對於近現代工業沒有發展起來之前,人們並沒有足夠的技術來進行利用,但是一些最原始的土壤使用方法已經出現,例如選擇合適的土壤進行陶藝加工,也會從土壤中冶製出少部分的金屬,像是青銅器的發展過程中錫的發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黑底白色的“秦”字旌旗在飄揚,它們之中大多數是由上向下垂直的旗幟,少部分是三角形的旗幟,唯一相同的是每一種旗幟必然是有一些布條,布條也在風中狂舞著。
一支武裝青銅器的大軍在地平線上出現,行走在最前麵的是數之不清的騎兵,後方是一個又一個由步軍組成的長形方陣。
騎兵的行軍速度並不屬於馳騁狀態,是一種非常平穩的慢行軍,馬蹄聲也就不是那麼激烈,倒是數量龐大的步軍士卒,他們底部為木質板的軍靴踏在地上的聲音彙集成一片。
一陣又一陣踏步聲驚起了道路兩旁樹林的鳥,一時間林內各種鳥類展翅高飛,野獸們踏著蹄子往森林的更深處跑去,一些小動物趕緊鑽進自己的巢穴卷著身軀瑟瑟發抖。
大軍過處萬物驚懼,很多人將動物們的行為解釋為被軍隊的殺氣震懾到,其實是大軍行軍的動靜實在太大了,很多時候甚至能夠用壯闊來形容,在那麼大的動靜下動物不進行躲避那就怪了。
出現的這支軍隊是從義渠向西北方向開拔的秦軍,統軍主將為秦征北將軍蒙恬,大軍的首席副將是趙氏贏姓宗親內史騰,次席副將是李斯嫡長子李由。
秦軍目前沒有左右副將的說法,左右副將是起源於楚文化,傳聞是商王朝才有的產物。秦軍的傳承是來自於周王室,周王室麾下的諸侯國確確實實也是用首席和次席命名,這種情況一般是出現在野戰集團軍上麵。
秦軍之中除開首席副將和次席副將之外,其後在軍中還會有第一戰將、第二戰將……一直到第五戰將的官職,副將並不全然是沒有兵權的副手,各個戰將麾下也會有數量不一定的編製。
由春秋戰國延續下來,其實軍中還有一種現象,那就是每一名俾將以上的軍官都會攜帶部曲進行參戰。部曲可不是國家在編的武力,很類似於“封臣之臣”,用西方的理解方式就是“領主武裝”。所以每一名軍官所攜帶的部曲數量也不固定,越是家世顯赫的軍官所攜帶的部曲就越多,部曲的裝備狀況也會根據其富裕程度出現不同的情況。
秦國一統天下期間,不止出現軍官攜帶部曲參戰,甚至出現了士卒攜帶奴隸參戰的現象,那是因為當時的情況下戰事十分順利,每個人都期望能夠更多的斬獲來賺取軍功,好得到官職或是爵位上的晉升,而爵位恰恰是每個人能夠擁有多少田畝、多少奴隸的依據。秦軍將士不管是帶部曲還是帶奴隸,他們都是需要自己提供任何一樣事物,從日常的食物,到部曲和奴隸的武裝維護。
必須說明的是秦軍是一支國家征召但是並不怎麼負責後勤的軍隊,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士卒或是軍官在參戰前必需自己準備參戰用物,甚至是連戰袍都是要自己準備,以至於很長的時間裏秦軍從來都是一支穿著五顏六色服裝的“烏合之眾”。秦軍對於將士的食物也有嚴格的級別待遇,爵位越低所吃的夥食就越差,那麼想要進行加餐就需要進行購買。
秦國一度規定不能再攜帶非編製人員參戰,也出台政策限定將士們的服裝款式,漸漸地秦軍才不再那麼五顏六色。秦軍規定的服裝顏色是黑、灰、白,款式上卻是有非常嚴格的級別限製,例如隻有公士級別以上的人才能穿甲,梳頭時也才有資格戴上板狀的發冠,每一個級別都有不同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