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醞釀中的……(上)(3 / 3)

包括呂哲在內的國家統治階層一直在麵臨一個必須得到解決的難題,那就是研究出一套合適於國家(民族)的製度出來。

呂哲一直在對“最高權力”進行自我約束,然而光是自我約束並不足夠,還需要來自其它方麵的監督。

很多時候能夠監督和約束君權的隻有道德觀念,道德卻是要完全取決於君王自己的性格和思想,但完全依賴君王的道德觀念那是極度不靠譜的事情。

呂哲所希望的是在這一代研究出一個適合於擴張需要的製度出來,用製度來保證內部的穩定。

向外部擴張需要有一個相對安穩的內部環境,那麼該怎麼來使得內部安穩也就成了急迫的命題。

沒有人應該是至高無上,權力不能完全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理智一點可以解釋為“一人計短,眾人計長”,也就是一個人哪怕是再怎麼聰明和英明都是有限,一旦權力完全掌握於一人之手,那個人稍微的犯錯就將形成不可預計的後果。

權力應當得到適當的監督和約束,呂哲是開國之君,他希望於自己這一代就形成那樣的政治環境,因此一直以來也都在嚴格地約束自己。

當然,呂哲可不是在走什麼“君主立憲”的玩意,立憲製度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民眾的民智被開啟到一定程度,產生民智的前提是識字獲取知識,讓一個國家數千萬人口,識字率卻不足百分之十的國家(民族)玩什麼君主立憲,已經有充足例子說明那是一場鬧劇。

什麼樣的環境需要有符合實際的“設想”,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根本,那個根本可以被當成是一種奠基行為,也就是對於國家製度的思考。

因為不走絕對集權的道路,呂哲從來都不害怕權柄得到分散,他也有足夠的信心在自己的統治下會使社會的幸福度提高。

統治的建立是首先團結起一幫人,使那些人圍繞自己形成一個集體,團結人有很多的手段,呂哲使用的是“共利之”這種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呂哲所麵臨的已經不是“創業階段”,需求上麵也自然是會增加,他算是一個掌握著“社稷名器”的人了,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就不同。

適應於當代的製度需要進行摸索,這個進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按照呂哲以及目前漢國的統治階層所商議的初步方案,階層級別……也就是皇族、王族、貴族一係列的劃定會是第一步。其實這個也符合人類的發展需要,先確定金字塔頂端的統治結構,上至下達成相連的社會結構。

在新的製度中,到時候封王的土地不叫封國,而是會成為王的領土,也即是所謂的“王領”,其餘的封臣也是作為“封領”,保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但是在外交領域上則是為中央把持。

簡單而言,新的分封製度下,很類似於近現代的總督製,無論是封王還是諸侯都是一種另類的總督,這些總督將在一定的規則下執行封領上的自治權,也會根據級別的不同掌握適當的私人武裝,但是他們依然要將領地的出產一定份額上繳中央,封王和封臣本身也需要行政上服從於中央,中央掌握著大一統國家的對外交涉和開啟戰爭的權利。

新的分封製延伸出來的也會有一個新的格局,那就是分為“本土分領製”和“非本土分領製”。

所謂的“本土分領製”就是分封的土地在華夏本土,這一類的領主隻掌握自治的經濟權,領主武裝上麵也會被壓縮。

相對起“本土分領製”的諸多限製,封地不在華夏本土的“非本土分領製”將會掌握更多的自主權,而那個還需要更加詳細的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