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麼進行斷句糾結了幾千年。為什麼要糾結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斷句?還不是關乎到統治者能不能長久,在很久的曆史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斷句法,簡而言之就是執行愚民政策,若是早出現“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斷句,由儒家掌握治國方略的華夏或許曆史不會是那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白話文意思是:民眾可以放任不管嗎?不,還是需要進行教育。
一個國家的民眾若是愚昧注定社會不會進步,為了統治地位的穩固操弄愚民政策是在斷絕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一切隻因為操弄愚民政策的國家會停滯不前乃至於是倒退,但是整個世界不止有他們這一個國家,這樣的一個國家在世界競爭中會成為他國的掠奪場和養分。
愚民政策不可取,但是絕對的自由也要看是處在什麼樣的曆史進程,因此不可使民眾愚昧,又不能使民眾太過放縱,就成了一個無邊無際的命題。
呂哲不是什麼偉大學者,更加不是社會專家,他能做的就是不斷不斷地重視教育,按照自己所認為需要的方向來開啟民智。所幸的是,他至少還有許多可借鑒的方向,如上古先秦的“強國之路加強版”,也有近現代德國的崛起方針(非阿道夫版,是俾斯麥版)。
務必使民眾了解到自己是屬於哪一個民族,國家對民眾有什麼責任,民眾對國家有什麼義務,國家民族的強大對於每一名個體意味著什麼,使得人人明白自己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在每一個領域上發揮出自己應有的義務。
嚴律克己嘛,曾經春秋時代的晉國就是這樣的社會環境,所以他們成了當時的霸主,近現代的德國也用極短的時間完成崛起。
那麼一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方案至少需要一二十年才會有成果,畢竟接受新一代教育的孩子需要長大,是不是?
根據呂哲所行使的方針,所教育出來的民眾也必定會是擴張性極強的一個群體。他們這些領導層需要做的就是創造民眾的獲取知識的途徑,於傳播知識的同時將所需要的理念進行教育,例如軍國主義思想就是其一。
就目前而言……應該說一直到遭遇難以撼動的對手之前,一個民族的擴張都不應該停止腳步。能夠有擴張生存空間的機會時,若是不進行擴張不但是在浪費老天給予的優待,更是在放棄屬於民族的未來。
無休止的擴張在交通不便利的限製下很難形成,那不止是交通阻礙了征途的腳步,還是因為絕對的集權環境下,容易致使掌握絕對權力的統治者感到不安。那麼,絕對的中央集權加上交通的不便,也讓無休止的擴張成為不可能。
成為擴張障礙的道路可以建設,統治者心靈中的不安卻是無法“治愈”。為什麼呢?因為絕對的中央集團國家是某個家族的“私產”,統治者絕對不敢將軍隊交到某個人的手中,讓那個人率領一支大軍遠離中央有效的控製區域進行征戰,害怕率領那支軍隊的統帥造反成為皇朝的掘墓人。不敢將軍隊的指揮權下放,那麼可擴張的可能性也就被統治者自己按的死死的,無休止的擴張等於是一個笑話。
呂哲非常重視道路的建設,起初是為了能夠達到經濟上的發展,畢竟“想要富,先修路”對於任何一個成長在天朝的人都有極深的印象,還是到後麵道路的成型,讓調動軍隊十分便利和迅速,呂哲才衍生出道路為國家命脈的領悟。
能夠用物質建設起來的障礙就絕對不是什麼障礙,隻有一些關於思想上的東西才是最難的。思想可衍伸的東西非常多,最為重要的一個就是關於心靈上的追求。
人的向往可以有無限,但是往往沒有限製的追求會使得所有的事物造成崩潰,因此作為有智慧的人才會“創造”出製度,用製度引領或是限製一個群體,不使那個群體因為過度放縱的自由自我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