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政治智慧似乎真的為零,蒯通一再的勸說之下,韓信又幹出了一件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那就是韓信一方麵極力向劉邦表示自己沒有異心,另一方麵尋找劉邦麾下的一些文臣武將尋求幫助,希望那些文臣武將能夠替自己好好的解釋,說一些好話什麼的。
有人替韓信說好話了嗎?有的,其中就包括曾經推舉韓信的蕭何,就是那個在韓信不受劉邦重用要離去出麵挽回局麵的人,發生了“蕭何月下追韓信”典故的蕭何,另外曹參和夏侯嬰也極力為韓信轉圜。
善意的人總是稀少,懷疑的種子一旦被種下就注定長出惡果,特別是劉邦自己深深忌憚韓信的情況下,又有呂雉想著要在劉邦死前徹底地清除那幫有功之臣好讓呂氏崛起。
到那個時候,一個人站出來狠狠地在渾身滿是破洞的韓信身上刺出了致命的一刀,張良說了一句話,那句話徹底注定了執政智慧為零的韓信最終的命運。
“我們都已經老去,韓信卻是正當壯年,在我們都百年之後,還有誰能在韓信有異心的時候進行壓製?”
可不是嗎?當時的劉邦已經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頭,一幫心腹之臣也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韓信卻是一個三十來歲的又身體健康的壯年。當一幫有威望的人都死去之後,韓信是不是還會繼續效忠劉家皇朝,若是韓信有反心,劉家皇朝的後代能不能壓得住或是進行鎮壓?
本來因為好幾次能夠輕易剝奪韓信軍權,認為韓信有忠義之心的劉邦其實內心裏一直在遲疑怎麼處理。聽到張良那一句話之後,劉邦心裏僅存的一點點僥幸沒有了,劉邦不可能將劉氏皇朝的千秋大業建立在對一個人的信任上麵,特別是劉邦本來就對韓信感到深深的忌憚。聽完張良所說,又得到來自呂雉的催促,劉邦已經下定決心殺掉韓信。
明晃晃地出兵攻滅韓信當然是不可能,不說出兵征討沒有一個借口,哪怕是能夠出兵征討誰又是韓信的對手?那麼隻能是另圖蹊蹺,使用陰謀手段來達到最終的目的。
是誰?是誰在其中出力最大,是誰在其中擔任所謂的“操盤手”?是張良,就是這麼一位張子房先從韓信的至交好友蕭何身上下手,然後又營造出劉邦完全信任韓信的氛圍,最終輕易地將韓信騙到長安(本為鹹陽)。
韓信被誆騙軟禁之後,身在齊地的蒯通有意圖發動過叛亂,蒯通發動叛亂自然是想要威脅劉邦放回韓信,可是一切的努力又在豬隊友韓信寫給齊地各個將領的幾封書信中被瓦解。
天曉得韓信的腦子到底是怎麼長的,有那麼強的兵略才能,偏偏在處世上顯得那麼的幼稚?又或者是劉邦、張良、呂雉等人太過狡詐?
曆史已經得到改變,很多事情都將不會再發生,一些在原版曆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現在還名聲不顯和地位不高,一些原本在曆史上默默無聞的人現在卻已經一朝成名天下知。
長久以來能夠在華夏篇章上青史留名的人絕對不簡單,能夠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已經算是人傑,一些占了曆史那麼大的篇章的人物又怎麼可能會是泛泛之輩?所以吧,任何一名穿越者都不能小看曆史記載的人物,呂哲一直就是帶著那樣的思想在自我警醒著。
曾經曆史上記載上毀譽參半的張良並沒有展現出長袖善舞的一麵,甚至改變他命運授予《太公兵法》的黃石公也沒有出現。
呂哲曾經一直在找那個“圯上老人”,可是無論派出多少人手都沒有尋找到蹤影,長久沒有尋找到黃石公之後也就放棄。在他的理解中,要是按照現代某種遊戲的說法,沒有得到圯上老人授予《太公兵法》的張良算是一種“未完全體”,那麼若是得到《太公兵法》的張良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現在的張良也不過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