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必要的血腥(3 / 3)

很多人的經曆被改變了,其性格和為人處世也必將完全不同,像是原版的司馬欣是一個反複無常的小人,司馬欣在曆史上也沒有展現出多麼大的才能,但是歸附到呂哲麾下之後司馬欣的命運被改變。

利益與呂哲捆綁在一起的司馬欣在呂哲這一集團中獲得了身份與地位,不同的經曆和心路旅程也使得司馬欣表現出驚人的軍事才能,司馬欣在長沙郡一役所發揮的閃光點就是曆史上所沒有的,其後擔任太尉之後更是發揮不俗,至少呂哲沒有找到司馬欣在擔任太尉期間的不足。

呂哲所奇怪和覺得思考的是,張良為什麼要刻意表現出對蒙氏的敵意?更為令呂哲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版的曆史上張良一直是間諜身份,那麼現在的天下中還有誰能夠驅使張良在漢國充當間諜,若不是作為一個間諜的話,張良所表現出來的姿態是為了什麼?

事實的情況就是在呂哲強勢崛起之後,天下大勢已經顯得再明朗不過,天下間也就趙氏贏姓的秦國還有機會與呂哲所領導和統治的漢國集團稍微爭鋒一下,但是秦國曾經滅掉韓國,張良不該會與趙氏贏姓的秦王室走到一起才是?

或許應該換一個思考方向?秦國若是抗拒合並,必然是因為秦國內部的某些人擔憂在合並之後遭到清洗,因此進行明知必死的反抗?秦國要是走上與呂哲成為敵人的道路,都會是誰將在從中獲利?

其實隻要現有局麵遭到破壞,也就是天下重新動蕩起來,任何人都有可能從中獲利,重新的洗牌對於所有人來說等於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那個新的開始裏麵,對於所有人都是一個新的機會。

難道列國王室真的甘心被合並嗎?那不過是呂哲強勢崛起下迫不得已的事情。

在呂哲強勢崛起的現狀下,任何敢於阻擋呂哲控製天下的人都會被碾為粉末,要是呂哲信賴武力進行暴力的統一過程,很多人沒有選擇隻能是拚死抵抗,偏偏呂哲走的不是絕對暴力統一的策略,是一種某種程度上保留既得利益者利益的道路。

抵抗絕對會死,不抵抗還能享受高人一等的權利,很多人在有得選擇的前提下,他們絕對不會一心尋死。

很多人提醒過呂哲所選策略的憂患,說是保留太多的利益既得者雖然能夠達到快速一統的目標,但是也留下了太多舊有的勢力,國家若是沒有出現動蕩也就罷了,一旦出現動蕩最先跳出來興風作浪的人絕對是那些人。

有些人甚至毫不客氣地直說,在現有強盛兵鋒的強勢下,呂哲應該徹底地消滅諸國王室,不是保留其王號甚至給予分封的土地。他們的理由是,諸國王室哪怕是現在再虛弱對於一些黔首也還有相當的號召力,是國家穩定最不安穩的因素。

一個集團的興起必然是以另外一個集團的虛弱乃至於是滅亡作為墊腳石,華夏族群將這個道理稱呼為“天理循環”,也有一種說法叫“叢林法則中的強者恒強弱者淘汰”。

競爭從來就沒有和平的,什麼和平崛起從來都是自欺欺人,特別是關於權柄(也叫控製權)的爭奪從來都是屬於血淋淋,呂哲又怎麼會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呢?但是,沒有人比呂哲更加清楚接下來華夏所要麵臨的是什麼樣的格局,華夏內部的競爭隻是整個大世界競爭叢林中的一小部分,若是他們在內部的競爭消耗掉太多的時間,也損耗掉太多的人口,等待華夏族群的將會是北方呼嘯南下的數十萬胡人。

有太多令人琢磨不透的事情了,不止是張良到底想要幹什麼,也有著關於大一統局麵形成前的過程處理,呂哲在獨自思考的同時或許應該集思廣益一下?若是在行進的道路上必須清洗某一些人,必要的血腥也不會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