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抵達約定地點不但能夠及早修築營盤,還能優先根據地形挑選對己方有利的位置。
中行吳是在十七天之前抵達,到來之後立刻占據了東麵的幾座矮山,他還命人將位處東麵的樹林砍伐幹淨。
大軍所到之處砍伐樹木是一種常規操作,建立營寨需要用到木材,再來就是生火造飯也需要到,刻意清除樹林則就是為了安排放線縱深了。
荀軍抵達戰場的人數達到三十七萬左右,他們沒有被限定戰兵和輔兵的身份,也就是有必要時人人都會被投入交戰。
軍隊的人數那麼多,需要的營寨肯定也就增多,占地麵積小不到哪去。
中行吳在附近的山頭都有建立營寨,根據地形需要安排駐軍屯兵。
如果從高空向下俯視,能看到抵達的荀軍分布得略略有些廣,外圍分出了不少衛星軍寨,每一個軍寨的屯兵不會低於三千人。
這些外圍軍寨在中行吳的料想中可以有效防備漢軍騎兵,亦能在漢軍采取突然襲擊時起到示警和拖延作用。
荀軍除了那些作為衛星的軍寨之外,中行吳安排了三個大營,大致上是一種“品”字形的部署,區別是“品”的下兩個“口”頂在前麵,上麵的那個“口”也就是主大營被放在了最後麵。
前方兩個營盤各有五萬人馬,荀國所剩的七萬多“士”、“徒”和“羨”各自放了一萬,剩下就是臨時武裝起來的黎庶了。
五萬跟職業軍人能考得上邊的荀軍被中行吳安排在主大營,他們將作為中行吳手中的精銳來在有必要時進行使用。
“荀軍軍寨多設拒馬、鹿角,挖有溝渠並埋下尖銳木刺,乃是為防我軍騎兵突擊奪營。”崔杼此前沒有在其餘諸侯國身上看到這種動作。
這裏有漢軍騎兵的鍋。
漢軍騎兵以高機動能力而聞名諸侯,列國有對漢軍騎兵進行過研究,徹底明白以前的駐營措施難以防備漢軍突襲。
常規的營盤是什麼模樣?大概就是在外圍埋下欄柵,更多是一種限製己方士兵不知不覺跑出營地和防止野獸躥進營地搗亂的作用,根本就防不住敵軍衝殺。
事實上也是那樣,敵軍要是能夠殺到營寨,為什麼一定要從轅門攻進營盤?哪怕是有欄柵,推不倒還不能使用利器砍伐嗎?樹木都能被伐倒,何況是欄柵。
當然,對付欄柵一般是使用拴住繩套用畜力拉的方法,用武器去砍不會是主流。
以現在軍隊的情況,本身就有戰車這個兵種,戰場上是絕對不會缺了畜力的。即便是沒有畜力,樹挪死人挪活的道理擺在那裏,合力拉拽還不懂嗎?
上一次漢軍夜襲了楚軍,盡管有事先讓向戎代為通知楚軍,實際上還是一種偷襲的行為。
其他國家或許會忽視了漢軍的所作所為,楚國和荀國則是絕對不會遺忘的。
楚國本身是受害者,他們跟吳軍交戰時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要說感覺或感悟也就那樣。
荀國的中行吳很清楚呂武的能力,更有那麼點看得懂呂武一直以來在壓抑自己使用一些不合常規的手段,漢軍那一次夜襲楚軍明顯是讓呂武打破了自己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