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行吳這一次安排構建營寨,不止要放著漢軍騎兵利用超高機動性襲擊,還要防備呂武可能使用其它的手段來破營,自然是要挖空心思來構思怎麼建立營寨了。
荀軍在三座大營盤前方挖了溝渠,寬度約是五米,深度在兩米左右,明顯就是用來防備騎兵攻打營寨的。
什麼道理?不是單指挖了溝渠又在底部插上削尖木棍,還要看清楚寬度挖了五米,不就是在防著戰馬輕易一躍而過嘛。
隻是吧?戰馬跳躍而過的距離可不止五米,挖出五米寬的溝渠除了防備步兵攻打營寨之外,想用來防備騎兵隻是一種心理安慰。
換作是呂武來構思防備騎兵突襲營寨,挖掘溝渠最多會選擇三米寬,然後相隔不足兩米再挖掘出一條溝渠,一挖就是三條。這樣做的話,戰馬能跳躍過第一條溝渠,沒有空間再次助跑,一縱或許能跳過第二條溝渠,但是絕對會栽倒在第三條溝渠裏麵。
現階段呂武不會花心思去研究防禦相關。
漢國要的是主動進攻,用攻勢去解決敵人,遠不到思考怎麼進行防禦的那一天。
不止是這一次漢軍與荀軍的兩軍交戰,還有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勢力,等等方麵。
呂武才不想給予中行吳更多的時間打造烏龜殼,大軍在“原”的郊外休整了兩天,開拔前往“陽”了。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想要就近觀看漢軍與荀軍交戰的列國人士,他們或是來到呂武這件請示,又或是去了中行吳那邊溝通。
這種情況是怎麼回事?大概就是軍事觀察團了唄。
並不是這一次漢軍與荀軍的交鋒才出現“軍事觀察團”這種玩意,諸夏很早已經就出現了這種活動。
某諸侯關注哪兩個國家的交戰,派出使者去光明正大的看。因此僅以“軍事觀察團”出現的曆史時間點,諸夏這邊是遠遠早於那幫白皮的。
盡管事先已經知道荀軍將有利地形占了,呂武來到戰場觀察環境,還是忍不住一陣陣皺眉。
預設戰場地勢開闊,其實也是有著不小的矮山,樹林什麼玩意的就更多了。
另外,它的南邊便是大河,東北方向有一條少水,中間地帶還有一條沒名字的河水。
漢軍來了十萬左右的大軍。
荀軍已經抵達戰場的人數約有三十七萬。
想象一下,人數是如此之多,空出必要的交戰場地之外,兩支大軍用來駐營的區域又該是多少?
簡而言之又言而總之,合起來差不多三十七萬大軍僅是駐營,再加上中間留作交戰的場地,可能會爆發交戰的區域很難不超過七十裏。
要是漢軍和荀軍再發生運動戰,很說不準會不會打著打著將交戰地點一再擴大,即便是進入到周王室的公卿國也不令人意外。
“約見荀王罷。”呂武還是想在開戰前跟中行吳見一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