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函穀關來到河西之地對呂武來說不止是重返晉地,對荀國的戰爭能夠進行順利,還將是一次人生進入到“後璀璨”的階段。
呂武將自己的一生規劃得很清楚,青年階段就是奮鬥再奮鬥,吞並秦國建立自己的國家算是得有基業,進行“四晉歸一”之戰的順利與否,會讓他決定要不要在有生之年開啟一統之戰。
起初,呂武可能是太順利的關係,以為自己能夠並掉晉國,有望穩定三五年便發動統一戰爭。
後來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時局一再發生變幻,玩成了陰氏、範氏和荀氏相繼建國。
有那麼一段時間,呂武以為也就那樣了,新的國家建立,互相之間相安無事並且聯合起來繼續跟楚國對抗。
在這一階段,他都已經在計劃削弱齊國、鄭國、衛國、魯國、宋國等等二等、三等強國,又在中間變了計劃推動荀國滅掉衛國和範氏滅國鄭國。
當時,呂武一度又燃起了有生之年能開啟一統戰爭的希望,楚國也果然趁著範國內憂外患有所動作,比較可惜的是荀國跟齊國、魯國、曹國等國的戰爭打得不殘酷。
再來是,楚國對陳國、蔡國、沈國和吳國的吞並著實過快,一下子又讓局勢變得有些撲朔迷離。
這個不因為楚國內部矛盾爆發,又或是熊圍弑君篡位,有讓楚國失去幹涉外部的能力。
楚國出現內亂的次數並不算少,很多次諸侯以為楚國陷入內亂泥潭難以動彈,偏偏楚國總是能給那麼想的諸侯帶去驚嚇。
“如若楚王圍願意妥協,餘公族、貴族亦會讓步。這般之下,楚國對外用兵無有難事。”梁興要出使齊國,會跟隨呂武先行前往‘原’再走大河沿線穿過宋國、魯國抵達齊國勢力範圍。
呂武說道:“楚王圍變法未有實施。”
前幾年楚國王庭就一再派出使節團到“長安”,一次次都是喊著要獲得變法的經驗,回去後又再來,令人納悶的是喊著要變法的楚王圍也隻是喊一喊,並沒有真正付之行動。
這就很那什麼了呀!
是不是可以認為楚王圍要用變法嚇唬公族與貴族,逼迫他們返回“郢”進行談判呢?
喊口號嚇唬人這種事情,發生在其它國家會顯得很詭異,在楚國發生則是見怪不怪了。
已經將近四年過去,楚國沒有爆發內戰,回到各地的公族與貴族喊著要自立,每年該繳的稅卻是按時派人送往“郢”。
這種事情也就在楚國能發生,換作是中原的國家,牽扯到國家可能出現分裂的風險,一國之君早就按耐不住尋找他國支援收拾那些公族和貴族;有心自立的公族和貴族不可能再給中樞交稅,會將所有收獲用在武裝自己和交好他國權貴上麵。
所以說了,中原列國很多時候看不懂楚人是什麼腦回路,從而很難猜測楚國麵對某種選項時會做出什麼選擇,屢屢發生了判斷上的錯誤。
“臣出‘臨淄’可需往‘郢’?”梁興問道。
鬧不懂楚國現在是個什麼走勢,親自去看一看就成了必要,是吧?
現在呂武需要思考的事項太多,要做出方案防止山東諸侯對漢國與荀國的戰爭進行各種幹涉,又要防著楚國、範國、鄭國以及還有兩三萬軍隊的韓氏,連帶三戎那邊也要時刻關注。
不要問有沒有諸侯會不會幹涉漢國與荀國戰爭這種傻問題,必定會有外部幹涉,區別是幹涉力度到底有多大,又是以何等方式進行幹涉。
最有可能的是諸侯聯合起來,又找到漢國或荀國在對戰中出現的弱勢一方,一開始可能不會立刻出兵,將使用贈予物資的方式提供幫助,時機到了則是出兵進行武力幹涉。
真的發生那樣的情況,呂武已經料想到外部的幹涉軍是何等規模,屆時就是一場“東方”的世界大戰爆發,一旦開打不會有任何國家身處事外,誰不選邊加入就是兩邊共同的敵人。
現在漢國和荀國都有在對列國進行邦交,一同清楚當前狀態下,暫時不會有諸侯選邊站,努力的方向是爭取更多的好感,還在諸侯將要做出選擇時能夠從感情上得到更多的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