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函穀關前(2 / 3)

苦成毅沒有介紹自己什麼姓什麼氏什麼名,答道:“在下乃此處關尉,已為諸王準備休息之所。”

中行吳在苦思凝想,總覺得在哪裏看過這個人。

實際上,中行吳不是認出了苦成毅,純粹是苦成毅跟郤犨長得太像了。

時間會抹去很多記憶,別說是二十多年沒見過,有個五六年的話,原先不是太過熟悉,該忘記長什麼樣也就忘了樣貌。

士匄原先還不太在意,看到中行吳那模樣,才定眼注視苦成毅,一看就跟記憶中模糊掉的郤犨重合了。

認出來了又怎麼樣?反正士匄並沒有說點什麼。

現在,士匄重視的是呂武正在來函穀關的路上,得知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住漢國給安排的驛館?大家又不是什麼沒排麵的人,不可能的事情嘛。

士匄率先提到自己會準備休息之所,轉身離開這個狹長地段的時候,才跟中行吳提起那個“關尉”是誰。

“郤氏?”中行吳覺得這個稱呼好遙遠啊。

另外,韓起看到苦成毅的第一眼就認出是誰了。

沒辦法的事情,之前韓氏跟苦成氏是鄰居,身為貴族掌握周邊鄰居都是誰,記住各家之主長相是必做的功課。

郤氏被滅之初,韓氏還是挺警惕苦成氏,後來一再觀察下來看到苦成氏低調,慢慢也就減少了關注。

“如此說來,漢王重其諾。”中行吳不知道是真心感慨,還是另有所指。

這一次中行吳並不是那麼想到漢國,不止是荀國還撐得住的關係,還有漢國在邦交上對荀國進行了支持,更多的是明白尋求支援不是依靠強逼,應該是一種互利互惠的模式。

說到底,漢國、範國、荀國和韓國同出於晉國,後麵大家都覺得在天然上是盟友,問題是並沒有正式結盟呀。

現在這麼個年頭,想結盟就該約個會盟的地點,築個會盟台搞一次大活動,過程中祭拜天地與四麵八方神靈,再互相交換盟書。

那麼搞不但是一種儀式,還是將確認盟友的關係昭告四方,形成一種人盡皆知的共識。

缺了那麼一道“手續”,有私下的共識是一回事,遇到事了要不要友善互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範國一直覺得漢國應該支援自己,先不問憑什麼這一點,認真來說就是屬於一種“一頭熱”了。

他們向後退了七裏才停下來。

為什麼要退那麼遠?還不是關城之外的地形太複雜,無法容納一兩萬人安營紮寨。

手下各種就地取材搭建營寨,三位君王則是爬上了就近的小山。

他們注視著西麵的關隘,一眼看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條狹長的通道,並且通道裏麵的地表植物被清理幹淨,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地表坑坑窪窪也就不說了,各種怪石和水池還到處都是。

狹長的過道約有七裏,最多能夠容納不超過一萬人,再一多就是該人擠人的狀態。

韓起很關注函穀關的修建,十分清楚這座關隘建成之後,不打破這座關隘想向西的難度。

隻是吧,韓起著實有點不能理解漢國為什麼要修建這座關隘,它並不是在漢國的邊疆區域,起不到邊防作用。

要說保證漢國的關中漢地安全性?隻要前麵不是一下子在很短的時間內淪陷,以漢國的動員能力和軍隊戰鬥力,韓起真的想不出誰能一下子讓漢國失去半壁江山。

“關城高約十丈,另有‘漢樓’,頂約十六丈?”士匄看得眯起了眼。

現在的一丈越是一點六米,那麼就是連帶城樓算進去,函穀關建築物的最高超過二十五米。

兩邊的山體陡峭,高度不是絕高,大多數山體的高度超過一百七十米,函穀關的最高位置僅是二十五米,以人力建造來說挺高,跟山體高度比起來則不算什麼。

士匄口中的“漢樓”就是城樓,而函穀關的城樓三層,城牆高度就是十六米左右。

“此處雄關,漢國六年築成?”中行吳並不是感到難以置信,是在思考呂武怎麼建國之後就開始修建關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