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章 鶯柯 (六 上)求鮮花(1 / 2)

第二章 鶯柯 (六 上)

商量好了如何處置外來戶的辦法,眾差役老爺們的心思便安定下來。再見到程小九的時候,臉上笑容也顯得不那麼虛偽了。

程小九畢竟隻有十六歲,即便心裏邊一直繃著根弦兒,也猜不到眾衙役們已經將他看做了落在蜘蛛網上的小蟲子,隨時都可以一口吞掉。見大夥對自己熱情,還以為是自己連番退讓的行為得到了回報。肚子裏的一塊石頭慢慢落地後,便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鄉勇訓練上。

經過連續兩天的考核,館陶縣總計征召了一千名鄉勇。參照大隋府兵的編製,林縣令將這一千鄉勇分為三個團,以北鬥七星中的玉衡、開陽和瑤光命名。每團實轄兵士三百,由郭、賈兩位捕頭和董主簿分別擔任校尉。多出來的那一百人單獨組成一個天樞旅,由程小九擔任旅帥,負責保護縣衙重地的安全。此外,為了表示對程小九的倚重,林縣令還將這三團一旅的總教頭職位給了他,並賞了王二毛一個隊正做,直接聽程小九調遣。

也不知道是得了哪個高人的暗中指點,林縣令挑選出來的,負責保護縣衙安全的一旅鄉勇中,居然有半數是當日冒著閃電暴雨和程小九一道搶救糧船的。這五十個人無論身體素質和膽量在鄉勇中都是首屈一指,因此被程小九稍加點撥,便顯出了幾分與眾不同來。雖然列隊行進時依舊分不清左右,喊殺聲卻甚為響亮。每次在校場上開始訓練,十幾裏之外的人都能聽得見動靜。

其他那三個團鄉勇的表現也非常出色。為了保住一個月三鬥米的軍餉,大夥訓練起來格外認真,唯恐被暫代軍官職務的衙役們挑刺趕回家去。如此幾天下來,就連最喜歡挑毛病罵人的郭捕頭都沒機會罵人了,看見一隊隊鄉勇在程小九的喝令下大踏步從自己眼前走過,臉上不覺帶上了幾分欣賞意味。

鄉勇們每日上午在程小九的督促下正常操練,下午便拿了抬筐、木鍬等工具跟在李老酒的身後去修理城南側被雷擊毀的那段城牆。巨賊張金稱旦夕將至,重新搭一堵新城牆肯定來不及。不過這點小困難怎難得住一向聰明睿智的林縣令,在他的指點下,眾鄉勇們先砍來樹枝,在倒塌的城牆上豎起了一排木柵欄。然後沿著木柵欄外側兩尺左右的位置,將城牆的殘骸用木鍬鏟成一段直立的土壁。這樣,城牆殘骸連同新豎的木柵欄加在一起也有兩人多高了,山賊若打著毫不費力突破南城牆的主意,肯定要碰個頭破血流。

一邊修建著臨時城牆,董主簿和林縣令兩個一邊整飭鄉勇們的裝備。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根據古書上所記載的守城竅要,增強鄉勇們的遠距離打擊能力。館陶縣隻有二十幾張弓,湊不出一旅弓箭手的裝備。這也難不住睿智的縣令老爺,他一道手諭發出,登時從城內的集市上征調了數千根幹燥的毛竹竿。命人挑其中粗大結實者一剖兩半,然後再截成五尺左右的長片,兩端挖孔穿繩,三下五除二便趕製出了數百張射程極遠的巨弓。三百名弓箭手同時彎弓搭箭,可以在二十到兩百步之間的敵人頭上瞬間降下一場箭雨。

這三百“精銳”弓箭手,自然歸林縣令最信任的董主簿統領。為了不顯得自己偏心,縣令大人又命人砍了七百多根白蠟杆子,一端裝上鐵槍頭,發給其他鄉勇作為長兵器。如此一來,除了弓箭兵之外,每名鄉勇的手中便有了一長一短兩樣兵器,短者為本地鐵匠趕製出來的樸刀,長者便是程小九最擅長的丈八紅纓槍。

長短兵器俱全,還有三百名可以遠射的弓箭手,這支鄉勇也算得上裝備精良。幾個校尉興高采烈,都以為即便張金稱真的殺過來,鄉勇們也有一戰之力。對大隋府兵當年軍容還多少有些印象的程小九卻不敢盲目樂觀。在他的印象裏,父親當年所帶的府兵很少有使用白蠟杆子做兵器的情況。作為標準配備,士卒們通常都是一杆步槊外加一柄橫刀。至於軍中精銳,往往是人手一杆陌刀,當者無不披靡。

步槊的優點是銳利和結實兼備。所謂丈八長槊,光槊刃部分便長達三尺,再加上一尺多長的槊座,丈許長的槊身,活脫一柄帶杆的鐵劍。既可以當做長矛直向攢刺,又可以當做大刀左右揮劈。而敵人手中短兵器隻能砍得到長槊前端的鐵製部分,很難有機會將槊杆砍斷。

陌刀這種兵器最適合大力士使用。其刀刃和刀柄加在一處足足有一人半高,雙手掄開去,可以將敵軍連人帶兵器一並砍為兩段。參照大隋府兵的戰例,有一百名陌刀手為前鋒,便可以向人數足足是自己十倍的敵軍發起強攻。隻要前排的陌刀手不累到脫力,敵人很難將我方的攻勢遏製下來。

而林縣令所征召的這一千鄉勇,十個中倒有九個是在碼頭扛大包過活的,別的長處沒有,力氣卻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