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智瑤是不是處於彌補的心理,打算把楚國的“郢”封給程宵,作為代價則是程氏重新回歸程朔這一支自行管理。
程朔日後的封地會在吳國的舊都“吳”那邊,距離大江非常近。
因為已經知情的關係,程朔天然上會開始重視起大江,並且還從智瑤那邊聽了一些關於大江的事情,很難才不去進行關注。
恰恰就是因為大江的存在,智瑤才需要在楚地、吳地和越地分封那麼多族人,給予異姓作為封地的最可能結果就是他們不斷做大,乃至於成為楚人、吳人或越人的新頭頭,幾十年後卷起一股叛亂風潮。
那一點可不是智瑤在胡思亂想,原曆史上的秦帝國就是麵臨那種情況,委任的官員紛紛變成舊貴族勢力的保護傘,一直到西漢時期的楚地、吳地和越地都還有反叛中樞的氛圍。
所以,並不是越南方的人就越溫和,南方人變得越來越溫和是隋唐之後的事情,早在秦一統以及西漢、東漢年間,甭管是誰坐天下,原楚國、吳國和越國的地盤就是最大的造反份子巢穴。
到隋唐之後,楚、吳、越舊地的人倒是變得不再想要造反,可是隨著各種生活變得優越,當地也是一直在跟中樞作對,比如交稅上的不老實,或是宋明時期跟北方遊牧勢力的走私,充任帶路黨之類。
當然,講的隻是概率,並不是一種絕對。
目前,原國的高層就因為吳地的叛亂不斷而產生一種心理,認定想要統治南方的難度超級大。
那樣一來,程朔又認為智瑤選擇在南方大肆分封是一種對族人的倚重,下令決心要為家族看好南方,殺個血流成河都不允許造反勢力做大做強。
“大原有成熟的造船工業體係,造出來的船遠比楚國、吳國、越國好要太多,除非是發生極大的變故,要不然沒有可能讓大江危險顯現出來。”
“大王在‘邗’設立了常駐艦隊,日後也會在‘鵲’、‘郢’等地設立由中樞直管的常駐艦隊,顯然是想要完全把控。”
“大原的國祚不失,時長日久肯定會出現一些改變,隻是至少能保證百年之內無憂。有一百年的時間,曆經三代人左右,當地人應該會把自己視作一名原國人了吧?”
程朔其實也有想過自己的後代會怎麼樣,很清楚總有一天會跟中樞形成對立,隻是當代人隻管自己和下一代子嗣的事情,第三代的子孫真的管不到了。
他們在“邗”駐紮的同時,幕府被設立了起來。
程朔派出人手向各“師”的“帥”進行召喚,要求他們到“邗”的大將對岸“朱方”進行履職。
在此之前,智瑤並沒有在吳地這邊任命主將,原軍是以“師”為最大單位,各自劃分戰區由“帥”執行自己的分內之事。
因為原國已經沒有了軍將與軍左的關係,基本上是智瑤臨時任命誰為主將,慢慢也就出現了“將軍”這個職位。
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理解,將軍就是某人為“將”去統管哪支軍隊,也就有了所謂的將軍,要不然之前都是稱呼軍將。
曆史的演變也就是那麼回事,到秦一統之後才有職業的將軍,春秋戰國階段的“將軍”並不是統兵將領,他們是由霸主國派遣往某個附庸國那邊擔任“監官”的存在。
代表人物就是彌子瑕,他就是晉國派到衛國執行監管的人物,也被稱為將軍。
一直到西漢才有稱號將軍的存在,同樣是臨時領兵的一個職位,並不是任命誰為將軍,那人就一直擔任那個職位。中郎將才是常備軍的統帥,地方上則是都尉作為軍方主官。而這個中郎將跟秦帝國時期的職責一樣,同屬皇帝直接指揮,也就被視為皇帝的侍衛頭子。
到東漢之後,封號將軍才進入到朝廷的常備官職,隨後的曆朝曆代就是沿用東漢的做法了。
程朔在等各“師”的“帥”抵達“朱方”這個地方,期間卻是從“琅琊”出發的艦隊先行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