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果然有動靜!(1 / 3)

宗族社會隻培養外人,不管有什麼原因,族長必定要遭到族人的唾棄,外人要嘲笑那個族長腦子壞了。

在他們看來,一個家族血濃於水,發生了什麼事情隻有自己人會可靠,外人壓根就靠不住。

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說法成立,隻是沒有絕對。

不過,有血緣關係確實是遠比外人要可靠得多,要不然就不會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等一些說法了。

宗周在一開始顯得很團結,完全曆經了好幾代人,諸侯之間血緣關係遠了,才變成後麵那種互相之間不斷攻伐的狀況。

人們隻看到了宗周各諸國兵戈相向,沒有看到他們在分封之初的團結互助,或者說是被刻意給無視了。

宗周的分封之所以比西漢的分封靠譜,原因就在於宗周諸侯的環境異常惡劣,他們不團結就要被一眾異族吃得連骨頭都不剩;西漢諸侯到第四代人就變得水火不容,除了當時的異族威脅全部在外,便是各個諸侯所掌控的地盤太大,手頭的實力也比較強有關。

一個團體在麵臨很大威脅時,他們互相之間有血緣關係肯定就將抱團,換成那種看來看去親戚之間的威脅最大,哪裏還管得了血緣關係,別說本來就有仇恨了。

像是漢景帝麵對七王之亂,吳王劉鼻就是拿漢景帝拿棋盤砸死自己兒子為理由,發動了七王之亂。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劉盈駕崩後,宗室與勳貴在推舉誰來即位成為新皇帝留下的矛盾,致使劉鼻不甘心皇帝寶座落到劉恒這一支,又讓劉啟當了皇帝,再有兒子被劉啟用棋盤砸死的緣由,勾結其餘諸侯發動叛亂屬於正常操作。

到西晉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同樣是因為爭奪至高寶座而引發,說到底還是分封的諸侯王實力太強,中樞的實力不具備壓倒性,換作中樞有壓倒性的優勢,諸侯王指定不敢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想法。

程朔是少數幾個明確從智瑤口中知道不會給宗室分封太大地盤封國的人之一,起先不是沒有意見,聽完智瑤給的理由才接受。

作為半分封半郡縣製的西漢,一開始以異姓諸侯居多,劉邦拖著老邁身軀一個又一個地決絕那一批曾經的戰友,隨後在“白馬之盟”才約定非劉姓不得封王,異姓最多也就是有侯爵國,並且每一個侯爵國都不大。

西漢的侯爵國是在漢武帝時期才一個個消失,期間曆經的腥風血雨不比與匈奴大戰少,隻不過通常是“酷吏”出馬就解決掉,沒有爆發太大規模的叛亂而已。

智瑤給程朔的說法非常簡單,時代已經完全變了。

按照宗周的分封模式,公侯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

智氏有侯爵位的也就智徐吾和程宵,外姓侯爵有點多,伯爵方麵連帶程朔在內的宗族成員也就四人,外姓卻是足足有接近二十人,其餘子爵、男爵也是外姓居多。

那麼,他們辛辛苦苦打天下,就是為了給那些外姓打造富貴的咯?

另外,智瑤不是不能給族人肆意封爵,問題是不止德不配位享受不了多久,太大的富貴也會讓宗族成員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那樣做更可能是引起外姓的不滿,眾族人又沒有能力守住江山,國家最後鬧得分崩離裂,再給某人找到機會推翻智氏的統治,智氏後麵隻能剩下小貓沒幾隻隱姓埋名的苟延殘喘,乃至於闔族入土。

僅僅是分封會讓外姓占便宜這一點,程朔本身就無法答應。

其實,原國的外姓也不是占便宜,他們一樣為原國的擴張立下汗馬功勞,很現實的是智氏族人會以國族自居,更加理所當然地認為原國是他們的原國,外人不過是一群長工而已。

在施行分封之後,智瑤會將大批的智氏族人分封在楚地、吳地和越地,大多數族人得到的地盤不會超過十裏(500米)周長,像是程宵、智徐吾、程朔三人,前兩位的封地將有五十裏周長,後一位則是三十裏周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