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智瑤想要玩一波大的!
成功的話,智氏可以代晉,諸侯也將得到極大的削弱。
失敗了?智氏盡最大努力保住現有的勢力範圍,再慢慢跟他們玩耍也就是了。
當然了,任何的謀劃都存在風險,真正展開行動不止是看努不努力,還要憑借那虛無縹緲卻真實存在的運氣。
列國的國君在“黃池”相聚,他們每天夜裏都會進行飲宴,期間各國的大型樂團以及歌舞團輪番上場。
哪怕現在已經進入到禮崩樂壞的階段,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樂團,以至於好多沒有樂團和舞團的國君將小日子過得美滋滋。
晉君鑿享受到了強國之君的快樂,隨著跟列國的國君相處次數越多,看上去竟然有了一種自信,玄乎一些就是有了為君者的氣度。
在這一段時間,勾踐和智瑤都很忙。
勾踐想要爭取更多的國君進行支持,主要聯係對象是楚君章、宋君欒、魯君寧和鄭君勝。
除了鄭國之外,楚國、宋國、魯國都有城邑被吳國占取,勾踐當然是想用歸還城邑的舉動獲得幾位國君的支持,擔任起瓜分吳國的操刀手。
至於為什麼拉攏鄭國?說明勾踐內心裏還是將晉國視作未來的大敵,開始有意識地在計劃怎麼組建聯盟對抗晉國了。
晉君鑿來參加會盟已經挺讓勾踐意外,晉國那麼勞師動眾則是讓勾踐感到憤怒又很是無可奈何。
南下了多少晉軍來著?超過四個軍團的規模!
不是說好的晉國陷入衰弱狀態嗎?這就是衰弱後的晉國???
講一個事實,晉國從未在實力上衰弱過,看似衰弱不過是力量被用在內鬥上麵,無力幹涉外部列國罷了。
類似的情況對楚國也適用,不要看他們在跟晉國的爭霸中落敗,後麵更是被吳國逮著打得滿頭包,真正受損的實力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出現一個強力的中樞就能再次展現出驚人的力量。
說白了,體量和國力擺在那裏,能不能發揮出來看的是有效統治達到何等程度。
疆域足夠大和人口足夠多的國家都是那樣……,好像有什麼不對?需要略過某個國家。
智瑤並不比勾踐清閑,今天見楚國令尹白公勝,明天見宋國左師向巢,後麵就是見魯國執政季孫肥了。
一次次見麵都不複雜,保證各國被吳國侵占的城邑能夠歸還之外,再許諾出一些好處,比如讓這個國家多拿幾座城邑,或是多占點土地之類。
隨後,一個強大的吳國不應該保留,另一個會強大起來的越國也不應該出現,不然對周邊的國家會怎樣怎麼之類。
“吳國國祚不可亡?”勾踐從文種這裏知道楚國的要求,一下子就更憤怒了。
勾踐就知道會出幺蛾子,沒想到的是由楚國第一個出聲。
文種說道:“此乃晉卿瑤提議。”
楚國那邊沒有義務幫智瑤保密,不賣得徹底都算有節操了。
勾踐沒有問為什麼,更沒有出聲謾罵。
在很久之前,智氏就已經介入南方,並且是站在幫助越國的立場。
拿勾踐這一次攻打“吳”的三千精銳說事,其中接近一千的甲胄是由智氏販售,價格方麵還挺優惠,尤其還願意送貨上門。
僅是甲胄就提供了一千套,其餘各類武器的數量則是超過三萬。
等於說勾踐能夠將複仇大計實施,得到了智氏的很大幫助。
花錢去買,不算幫助?那得勾踐有另外的渠道采購,販售方還願意保密。
在那種事情上,得知情況又願意保密,打從實際上就是一種很大的幫忙了。
勾踐想到了一直比較不喜歡的範蠡,問道:“蠡何在?”
文種臉色開始變得有些怪異,一小會之後才答道:“蠡已掛印離國。”
啥玩意?
聽了答案的勾踐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
在範蠡為勾踐效力之前,乃至於效力之後辦成了不少大小事情,依舊得不到勾踐的信任,乃至於可以說勾踐一直挺討厭範蠡的。
連勾踐都不那麼明白自己為什麼討厭範蠡這個人,或許是勾踐覺得自己的所有陰暗麵在範蠡眼裏無法遁形,才會下意識討厭?
“掛印?離去?”勾踐一臉的鐵青。
文種心想:“範蠡不走,等著被你殺掉嗎?”
楚國和智氏從幫助勾踐的立場轉變,接下來會針對越國,一直負責跟楚國和智氏聯絡的範蠡不跑?真的會被盛怒的勾踐殺死的呀!
講實話,文種也想離開,隻是舍不得為之努力的一切,甘願冒著哪天被勾踐找個理由殺死的風險留下來。
範蠡那麼一走,不止他自己走了,越國各個職位上離開的人超過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