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這一波展現一下實力,確確實實是嚇住了諸侯。
本來就對晉國保持善意的諸侯,他們一副歡天喜地的模樣。
跟晉國關係不好,或是對晉國有敵意的國家,他們則是難掩如喪考妣。
因為晉軍的抵達,哪個國家是什麼成份,能從他們的營地挪動看得出來。
比如說,宋國在取得智瑤的同意後,他們將營地挪到晉軍營寨邊上。
想要挪到晉國邊上的還有魯國,可惜的是被拒絕了,搞得他們尷尬又惶恐,腦子昏了一樣挪到越國營寨邊上。
有另外一些國家也將營寨挪到越國旁邊,隻有楚國顯得有些孤零零。
那是楚國把自己的附屬國都吞了的原因,想要幾個小弟擺門麵都辦不到。
此時此刻,晉君鑿正在款待到來的諸侯,儼然就是一副盟主的架勢。
如果晉君鑿沒有來,或者晉國依舊是那半死不活的模樣,號召會盟的勾踐不可能讓出主動權,再來就是楚君章也不會湊上來。
講道理,將吳國端上桌的勾踐理應是這次會盟的盟主,由他去主持怎麼瓜分吳國。
現在,晉國強勢到場讓事情變得比較麻煩,也就等於晉國強行從勾踐手裏搶過了對吳國的處置權,偏偏勾踐不想跟晉國翻臉的話,幾乎不存在什麼可操作空間。
智瑤略過了為什麼帶晉君鑿來會盟的事情,說道:“吳國不可亡。”
這一下,魏駒不由掃視其餘人,想知道他們事先對智瑤的處置知不知情。
很顯然,韓庚等人早就知道智瑤對吳國的處置,剛才又說一遍單純是知會魏駒罷了。
韓庚讚同道:“越君行此手段,不義、不仁、無德、無道也。”
怎麼說呢?
吳國與越國相爭,兩國交戰之下誰勝誰敗沒有什麼好說,憑借實力和謀略而已。
越國戰敗之後,夫差對勾踐其實不薄,一來沒有刻意的侮辱,再來就是給予了一國之君應有的待遇,同時還放勾踐歸國了。
以野蠻而聞名天下的吳國將事情做到那種程度,打從事實上已經比很多自詡文明的國家要好非常多。
夫差在能夠滅掉越國的情況下選擇手下留情,乃至於像對待親密好友……,不,夫差對勾踐都不止是當作親密好友,至少親密好友可不會有在宮城內隨意走動的權利。
不管怎麼說,或者說勾踐用什麼手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反正勾踐就是辜負了夫差的信任,並且還用極其惡劣的手段殺死了夫差,甚至要讓吳國斷絕國祚。
故事的過程說起來其實挺簡單的。無非就是吳國與越國因為利益相爭而展開交戰,以吳國獲勝而告一段落,隨後認清楚無法使用正常手段複仇的勾踐隱忍期間運籌帷幄,各種能用的手段用了一遍,最後完成了複仇。
要說對錯什麼的?夫差和勾踐都有自己的立場,不能單純用善惡去區分,隻能說勾踐在跟夫差的較量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不以過往輪對錯,隻以成敗論英雄?當然,子孫也要爭氣,不然就嗬嗬了。
韓庚不是唯一一個那麼評價勾踐的人。
事實上,以韓庚的身份去評價勾踐算是一種逾越,能讓自小接受正統教育的韓庚那樣做,隻能說某種程度上的“公道自在人心”了。
然而,大多數時候公道比不過利益。
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他們不排斥勾踐的所作所為嗎?肯定排斥的呀!可是他們不在乎,隻想獲得利益。
智瑤解釋為什麼要保住吳國的國祚。
以前吳國能挑戰晉國的霸業,尤其還幾度打崩了楚國,說明吳國的統治範圍內有稱霸的基礎。
如果讓越國獲得吳國大部分地盤,下一個挑戰晉國霸業的國家就將變成越國了。
另外一點,南方保持三足鼎立對晉國才是一件好事,並且吳國因為晉國而能保住國祚,起碼一兩代之內的吳君不敢違逆晉國的吧?
眾人聽完智瑤的闡述,每一個人內心的想法都不一樣。
幾乎躺平的狐解和鍾全隻有高興的份,他們甚至希望智瑤能夠更睿智一些。
魏駒和韓庚則是感到忌憚和害怕。
簡單說,智瑤拿出能夠調控天下局勢的方案,足以證明在大局觀上麵的認識遠勝諸人。
無論是智瑤自己想出來,還是智氏群策群力,其實區別真的不大,會讓有些想法的人深深感受到恐懼。
智瑤在等著眾人消化,心裏則是在想:“成與不成是以後的事情。這一次南下的大軍會是這等規模,我還集結了另外的兵力,針對的是你們,不是諸侯啊!”
什麼意思?
就是字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