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點撥
“本來是上好的城鎮,卻因為戰亂荒廢了,本官觀察此地良久,又查了山水誌,此地宜居宜商,所以本官有意重新建造此地,打造一處絲業之城。”王參政在經過徐梁的麵授機宜之後,也是有了雄心壯誌,做事情也不免多了幾分大氣。
隨行的浙江行省與杭州府的一應官吏,看著這座荒廢的土地,心裏多少感覺莫名其妙,覺得這位大人的腦袋秀逗了。
但也有聰明人,知道在廢墟上重新建立,往往比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造,要少許多後患。
再聯想此地的條件,不由的的欽佩了一番說道:“此地有山有水,生氣十足,更為難得的是不論是水路,還是陸地交通都非常發達,離原有的桑葉產地也不遠,若是建一座城,繁榮隻是時間問題。”
李琦自從祭祖之後,進京麵聖,就跑到這裏來做了個提學官。
他是北官,天然受排擠,但是他卻不著急,心裏明白,早晚有他大放異彩的時候。
王參政回過身,卻故意笑吟吟的問道:“李提學,此處如何?”
李琦顯然有些意外。道:“其實地址定在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有沒有一個貫徹始終的政策去支持他。現在官場上出了一種新苗頭,就是官員各自為政,隻想著做自己的政績。若是一方父母官,能在一個地方堅持甚久還好,若是短時間內因為政績不錯被調走了,新來的官員就會明顯對就有的政策不上心。”
王參政何嚐不知道李琦的擔心,但他目前還想不了那麼長遠,他真正要做的是眼下。
許多女工都因為不能外宿而被丈夫領回了家,這種家庭束縛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打破。以王參政這幹大明士人的視角來看。也不該被打破。然而蠶繭不等人,在忙季如果沒有足夠女工,蠶繭是會壞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移民。
將這些女工連同她們的家屬全都移居到這個規劃中的絲鎮來。或者反過來說,以後繅絲廠和蠶莊的女工、娘子,都從這個絲鎮裏招人。如此可以保證女工每日回家,照顧家裏,也能保證廠、莊的用人。
“還有個好處,日後這裏人多了,各色人等齊聚,廠裏日用之物也能就近采購了。”太監管事道。
李琦是個愛湊熱鬧的外向人。本來被浙江官員排擠很不舒服,此刻王參政主動親近他,自然讓他心情酣暢,他也知道,眼前的困境是王參政最著急解決的,陛下可不是跟崇禎帝一樣好糊弄的人,你立下一個期限,他就不去管你今上可是要定期述職,了解你的進度的。
所以便帶著疑惑上前道:“人家都有家業,為啥會遷到這裏來。”
蠶農本身不是一種固定職業。每家蠶農都隻是在春季養蠶的農民。一樣要有土地耕作。沒有土地的破落戶是沒資格養蠶的,否則連桑葉都買不起。
一眾南官聽了李琦所言,紛紛偷笑。
王參政也笑道:“江南不比北方淳樸,百姓不恥於逐利。隻要給的好處到了,哪裏有割舍不了的家業?”
李琦撇了撇嘴,知道南北民風各異,自己一個初來乍到的北人。恐怕的確不知道情形。
王參政說完,又要照顧李琦麵子,道:“提學所慮也並非杞人憂天,若是真有人不願遷,我等憑空定下考成要求,卻又成了擾民的惡法。”
“咱家倒是有個法子。”太監管事道,“咱們先招工把房子蓋起來,把路修起來。日後想要入股的人家,非但要出錢認股,還要隨奴婢過來做工。奴婢就住在絲鎮。權當宿舍……”
“我看這倒不必。”王參政對閹人就沒那麼客氣,直接道:“哪裏需要這般麻煩?浙江破落民戶不知凡幾,若說這裏招工,哪個聽說了不亟亟趕來?再不行,紹興府的九姓墮民且拉過來,別說工錢,隻要管吃住,他們就恨不得給你立長生牌位呢。”
九姓墮民來曆已經不可考證。洪武四年的時候太祖出過一道聖旨,認為墮民是南宋抗元諸文武的後裔,故而在蒙元時遭到歧視非難。國朝既立,就不該再歧視這些忠義之後。
這道聖旨雖然被刻成了碑文,但是民間歧視墮民之風並沒有改善,後來還說這些人乃元末群豪的後裔,為大明之敵,所以奉旨鄙視。
不管怎麼說,直至今日,紹興百姓還是恥與墮民為鄰。墮民修建屋舍,也知道比其他百姓矮一頭,否則就要被鄉間百姓欺壓。他們沒有土地,沒有固定營生,隻有遇到紅白喜事才能當個雜役,扮個孝子……就算想賣身為奴都沒人肯收,日子過得十分淒慘。
王參政作為蘇州人,對此甚是不以為然,故而說出要招他們入廠做工的話。至於太監管事、李琦,更是連墮民“墮”在哪裏都不知道,也不會歧視。隻有紹興籍出身的官吏抿口不語,卻有些不以為然。照他們想著,大明又不是沒人,哪裏輪得到墮民來吃這碗飯。
與地圖上的標注一一勘定之後,王參政等浙杭高官往官道上的馬車走去。這一路腳下坑窪,更讓他們定下了要先修路的念頭。
“李提學,且與我同車吧。”王參政招呼李琦,示意他上自己的四輪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