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皇帝養蠶3
大明建興二年,四月。
過往一個月,淅瀝瀝的小雨下個沒完,不僅僅桑樹的生產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便是農婦辛苦培育的家蠶也大量的減產。
好在當今朝局好歹算是清明,尤其是君主親自坐鎮江南,天氣的變化,並沒有讓春蠶遭受到太大的影響。
時間一晃而過,春蠶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家家戶戶開始清點這段時間的收貨。
而這個時候,朝廷對於細微處的把握,展現無疑,讓越多的人欽佩。
除卻皇家蠶莊附近的百姓沒有購買到足夠的桑葉,隻能靠自己家采摘維持,受到一些損失之外,其他各地的蠶農其實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豐收。
這些受到影響的蠶農並不多,損失也不大,因為皇帝包桑園買梢葉的事在養蠶之前就已經公布了,各家都有意識地少養了些蠶。
即便是如此,皇帝依然憂心百姓,擔心朝廷的微小舉動,便會給普通的家庭帶來滔天巨浪般的傷害。
而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很多女子都可以走出家門務工。
這點不得不感謝徐梁打壓了一匹酸儒、婦孺,大明現在社會的主流思想,就是男子漢要建功立業,為天下百姓謀取福祉,而女子也要頂半邊天。
尤其是女子可以為官的先河打開之後,社會上很多崗位都湧現出女子精英。
女子有了經濟收入,在家裏的地位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尤其是那種因為戰亂,死掉了男人的女子,他們更渴望找到一份工作,因為隻有靠自己的雙手努力養活一家人,才不至於沒有尊嚴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也是徐梁一直擔心的問題所在,戰亂結束,百廢待興,而那些破碎的家庭,破產的家庭,往往是最需要朝廷去幫助的。
雖然徐梁猝然之間,不可能做太多的工作,但是起碼已經開始了。
尤其是紡織廠,那些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女子們,可以直接去幫工,包吃包住不說,還可以按月,甚至半月,甚至七天結算薪資。
雖然不比大明經濟最為繁榮的時候掙得多,但是辛辛苦苦一個月下來,也有一兩半的銀子。
如果願意領取朝廷新發型的紙幣,甚至可以用來購買廠裏內部的店鋪提供的新式日常用品。
婦人們都是天生會過日子的,因為家裏條件差,沒有個精打細算的婦人,家裏怕是早就沒法維持去了。
他們很快便搞懂了紙幣和店鋪商品之間的關係,更樂意用紙幣去購買場內提供的小物件,然後轉手去市場賣個好價錢。
在大明但凡是跟皇家沾上關係的,就沒有質量差的。
在徐梁看來,工廠不僅僅是壓迫和剝削人的存在,他天生還帶有學習和約束兩種屬性。
在一家好的企業裏生存,便是進入了一個良性的社會通道,在通道裏,不論是男女,都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技能、知識的,甚至晉升的機會。
這也是對社會的另外一種改良。
徐梁在臨走之前參觀了剛剛建成第一期工程的繅絲廠,共有一百多個工作台。繅絲手法和程序,與農婦們在家繅絲的土法並無不同。
隻是兩個關節被宋應星改了。
其一是改手搖為腳踏,解放農婦的雙手,同時也讓動力更加均勻,體能分配更合理。這本是唐宋之交時就有的,隻是因為體積大,絲口多,小戶人家繭少用不上還占地方,此時放在廠裏卻是最好不過。
其二便是一改火爐煮繭,而用鍋爐燒出的循環熱水燙繭。
繭本身是由絲膠將絲粘在一起形成的,就如同郵票貼在信封上一樣。
繅絲首先就要把膠溶解,就好比揭郵票一樣。
農家土法是用炭火煮繭,溫度不能恒定,影響出絲量和質地。又因為水不能常換。還會汙染絲色。新被命名為“杭州繅絲一廠”采用了統一循環供水,盡量控製繅絲用水溫度穩定,水質潔淨新鮮,因此絲粗細均勻,絲色潔淨有光澤。繅出來的絲都是品質上佳的優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