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皇帝養蠶1
翌日清晨,劉家大娘子在睡夢中被一道尖銳的哨聲叫醒。
眼看外麵天色竟然有些灰蒙蒙的涼了,作為農家婦人,臉頰有些微紅。
這在外麵謀生,可不跟家裏一樣隨意。
要知道在家裏的時候,這個時候還沒有起床,一定是要被外人笑話的。
一定是昨天在路上折騰的太累了,竟然睡過頭了,想想剛來,就表現的那麼差勁,主家肯定會生氣的。
哨聲過後,有人開始敲響房門,高聲喊道:“起床,起床,過了六點就沒早飯了。”
這倒是跟江南一般的主家不一樣,並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兒,而毆打工人。
劉家大娘子感覺頗為新奇,忍不住問道:“六點是什麼時辰?”
同屋的工友沒有一個知道的,但是誰都知道早飯是啥意思,民以食為天,大家都擔心誤了點,吃不著飯,一個個急慌慌的穿戴好衣服跑出來,尋找吃飯的地方。
在每個宿舍區都擺了四五張方桌,上麵是大鍋米粥,還有一桶桶的蘿卜幹、鹹魚。
每個走過來的蠶婦都被太監和女官用小旗指揮著排成一隊,挨個取了餐盤和木碗、木碟、筷子等餐具。
然後依序走過餐桌,便有專人舀了一勺粥——正好一碗,一碟蘿卜幹,一條鹹魚,最後是兩個炊餅。
這已經是農忙時候的夥食標準了。
眾人心裏最初的恐慌瞬間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
劉家大娘子打了飯,找了個台階坐下就吃,一邊又打量著附近的情形。
她很快就在發餐區後麵看到了一座大大的泰西物事。上麵有一個圓盤,以草碼寫了一到十二的數字,其中有根短針剛剛指過“五”,多半是與那管事工頭說的“六點”有關。
等吃過了飯,預想中的繁重工作卻沒有來。劉家大娘子與其他蠶婦彙聚一處,有女官上前把她們按照身材高矮排了隊,列成一個方陣,讓她們記住自己的前後左右位置,又挨個發了竹牌,上麵一樣有草碼數字,然後才帶她們朝莊子後麵走去。
莊子分了前中後三重。前麵是蠶室和養蠶娘子的宿舍,中間是辦公區域,進行數據統計以及觀察蠶體發育,繪製成圖。整個養蠶過程都依賴養蠶娘子提供的老經驗,然後由宋應星這麼個從未養過蠶的人將之總結成技術規範。
這些規範最重要的兩點就是溫度和濕度控製,同時要兼顧采光、通風。如今的溫度計雖然不足以進行精確化學實驗,但控製屋內溫度是沒問題的。徐梁也用這種溫度計測過自己的體溫,讀數略微偏高,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內。
濕度計的研發有些坎坷,徐梁給出的方向是毛發濕度計,事實證明這種想法隻能是小學自然常識課的手工品,對於生產和實驗而言實在太過粗糙。後來經世大學的學生們還是利用水蒸發時的熱現象,發明了幹濕球濕度計,在使用時必須要對照一張公示表,才能知道室內濕度,不過這已經是當前能夠做到的最高科技了。
這兩件小東西的應用,使得集中養蠶成為可能。在蠶種的孕育過程中,民間所謂催青,需要婦女用自己的體溫來催,所以催青速度不一,不能保證蟻蠶的同時孵化。有了溫度計之後,室內溫度能夠模擬出蟻蠶最適宜孵化的環境。
過冷則用地火龍增熱,過熱則開窗通風。
濕度方麵也是如此。過幹則用濕布掛牆,過濕則通風放碳。
在蠶種不變的情況下,用這種人工控製的方式,極大程度上改善了催青帶來損失,讓盡量多的蟻蠶孵化出來,然後送進養育室。
對於蠶農而言。催青隻是第一道關。催出健壯的蠶寶寶之後,還要有大量的桑葉供給。一般來說,一張蠶種需要七八擔桑葉,尋常人家是不可能自給自足的。而桑葉必須要新鮮,不能隔夜。
所以事前囤積也不可能,隻能從桑園購買。
購買桑葉也分現貨期貨。
因為現貨價格往往極高,所以普遍流行期貨,也就是所謂“梢葉”。在蠶季之前先預付款,然後到了蠶寶寶要吃葉子的時候就去桑園拉貨。這種交易方式對小農之家的經濟壓力可謂極大,必須要籌錢預付整季的葉子錢。
這時候。他們隻能出外借高利貸了。
與此一樣的還有“青苗錢”,那是所有春耕種糧的農民都要借的貸款,所以在大明要想徹底杜絕高利貸,必須有一個強大且有信譽的金融體係。
徐梁本著主人翁的精神,很想將蠶農從高利貸的壓迫下解救出來,好為他生產更多的生絲。作為皇帝。經濟手段比政治手段更簡單,隻需要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就可以了。貸款形式也不需要真銀,以大米作為硬通貨,準許農民以蠶繭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