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處理方國安(2 / 2)

徐梁點了點頭,不再提下部隊的事。其實他也更樂於看到經驗豐富的邵一峰一直跟在自己身邊。隻是擔心他的前途罷了。

方國安一倒,其家丁有願意追隨而去的。也有希望留在浙江繼續當兵吃糧的,但沒有一人願意卸甲歸農。明朝是農業專業化的重要時期,加上晚明的高難度氣候條件,已經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當農民了。

徐敬業自然對此十分歡迎。戚繼光選用的浙兵打下了戚家軍的威名,乃至於渾河之戰,浙兵也是讓建奴望風而逃。徐敬業此番來到浙江。又在擴軍的關口上,自然要近水樓台先得月,挑選一批精兵種子。

相比北方的瘡痍,浙江的確是天堂一般的地方。

就算是國變引起的舉國動蕩,市井之中仍能保持整潔。徐梁隻在杭州城裏轉了一圈。重新委任了浙江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要員,旋又出城住在了軍營之中。

宋應星對於皇帝不進城也十分好奇,很快他就知道了其中緣故。

皇帝開始帶著一大幫人開始四處“遊山玩水”,有時候連軍營都不回,直接就地宿營。若非天氣轉暖,以他的身體素質還真的有些扛不住。

徐梁此番南下浙江,卻是想利用宋應星的頭腦,大力開展蠶桑業。

其實他更在意徐光啟,因為人家才是真正的農業大佬,人家在農業上的造詣根本不是別人能比的,尤其是人家在津門種田的事跡,連徐梁也聽說過,可惜老大人早就作古多年了。

從國家層麵來看,讓江南種田,顯然不如養蠶收絲收益更大。

桑樹對土地並不挑剔,無論貧瘠、肥沃還是過幹過濕,都能存活。僅僅是桑葉的收益,每畝每年能有三兩六錢,堪比上好的田地。而且田地種植莊稼,有各種風險,而桑葉的風險卻可以忽略不計。

更何況桑樹不需要占用上好田地,無論是坡地還是邊角廢地,都能種植,還可以提供桑葚和柴木。

而且江南養蠶、繅絲頗有民間基礎,許多地方家家戶戶都是絲戶。從婆婆到幼女,都會養蠶繅絲。而生絲和絲綢的收益,自然要比糧食的收益更大。何況生絲還是換取日本銅、銀、硫磺的重要商品。

徐梁前世讀小學時養過一版蠶,也沒怎麼管它,最後有三四隻結繭,最終成了蠶蛾。所以要讓他來指導養蠶,無異癡人說夢。不過這並不是問題,因為徐梁雖然不會,但他有權,可以招攬足夠多的蠶戶。

從湖州到蘇州,每個村子都有養蠶年數在八年以上的蠶戶被征召到杭州。離開這些養蠶主力,家中可能今年就沒法收獲足夠的蠶花了,所以官府給了一家十兩銀子的“買斷費”,就算是往年勞心勞力也未必能賺這麼多。

給的銀子足夠多,自然有人為這美差爭破頭。在基本條件上卻不太敢有人作假,生怕過去被人識破,犯了欺君大罪。當然,膽子大些的還是敢以三五年蠶齡的親戚硬頂上去,反正不是新手。

劉家大娘子就是如此。她今年也有二十三、四年紀了,是五孩子的娘。因為本家堂妹嫁了縣裏典史做妾,所以撈到了這門美差,拿到了四兩銀子的“買斷費”。

家裏有婆婆頂著,一樣是個養蠶能手,所以家裏今年仍舊要養蠶,這買斷費純是白賺的。

在三月頭上,劉家大娘子就與附近村的姐妹彙聚到了縣裏,坐上了四個輪子的太平車,然後轉了船,在三日之後抵達了浙江首府杭州城外。

眼看著大車連城都沒進就往鄉野之地跑,嚇得一車小媳婦們以為被人賣了。

不等她們驚慌鬧將起來,眼前已經出現了一座白牆黑瓦的山莊來。隻從這牆上塗的白來看,顯然新修沒有多久。

這山莊之內是大片的平房,也不知道要給多少人住。造得卻是考究,非但門窗有紗罩,就連地上都是青磚,而非簡單的夯土。劉家大娘子隨著大隊走進莊子裏,卻見這些平房也不是木磚壘起來的,下麵竟然都是條石,也不知道為何下如此之大的本錢。

“這些都是蠶房,日後用來養蠶的。你們的宿舍在另一頭。”莊子裏來接應蠶婦的是個宦官,聲音尖細。他在大內養了幾十年的蠶,當然不是真的為了取絲,而是皇子公主們的常識教育。

如今朝廷換了君主,他也算是失業了,本以為會成為太監墳裏麵的一具枯骨,沒想到皇帝聖明,給了他重新發光發熱的機會,所以他非常感激皇帝,也比誰都重視這一份工作。

蠶婦們的住所很像是臨時兵營,房子還沒蠶房考究,更沒有條石、青磚鋪地的待遇。八個人一個房間,不過一丈長寬,放了四架高低床,木板草席,兩床薄被,便是她們的住宿待遇。

即便如此簡陋的待遇,也是無從挑剔的。蠶婦們見這裏包吃包住,已經歡喜得很了。何況家裏未必有這麼簇新的草席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