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突破口昆山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段時間非常難熬。
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等到了三月份,負責此事的專案組禦史劉崧,才帶著浩浩蕩蕩的專案組抵達昆山縣。
此事的昆山自然沒有後世的繁華,但因為地址位置的重要性,已經隱隱約約有了後世興盛的影子。
不過大抵是因為官僚過於腐朽的原因,地理位置極佳的昆山縣,卻被山東布政使司的很多州縣遠遠的甩在後麵。
沿途劉崧也了解很多昆山縣的情況,而昆山縣也早早的通過自己的渠道,了解到了劉崧的履曆。
準備好了禮物,十分準時的到達驛站拜見。
十年寒窗苦,翻身把官坐。
當年劉崧在山東為官,可以說是讀書人迅速墮落的代表,因為收受下屬的賄金,被列為罪官。
在接受改造的過程中,讓劉崧的心性飽受煎熬。
讓他知道,所謂的官場的人情,都是人走茶涼。
他也非常感激陛下,能夠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因為若不是陛下開恩,此時他或許早就上街頭乞討去了。
陛下皇恩浩蕩,像是他這樣的罪官很多都在改造後得到了重新任用。
有些膽子大一些的,直接去前線接敵的州縣做父母官,現在很多不僅受皇帝重用,而且成為一方大員。
他就是因為膽子小,放不開,錯過了滾滾浪潮,現如今還隻是個六品的小官。
好在劉崧從未放棄機會,聽說都察院招聘人選,拿出當年科舉拚搏的功夫,將大明律,光複區暫行法、以及報刊之上新刊印的律法類的文章全都背誦下來,並且高度吸收其中的精華,領略皇帝的精神意圖,終於成功進了都察院,出任禦史。這可真是因禍得福,誰能想到竟然躋身清流了呢。
在此擔任官職的劉崧很快發現自己對都察院的認識有些偏差,禦史貌似還幹著糾察風紀的事,但權力卻更大了。
而且待遇好得有些過分,若是糾察出了一個違紀官員,非但有獎金,還有可能記功。當然,如果禦史貪瀆枉法,懲罰也是極重,最輕也是委派遼東為書吏,重的直接去修路挖礦。
開始劉崧還有些心虛,暗道憑禦史的這點俸祿看來還得過幾年苦日子。
不管怎麼樣,總比在犯官院裏好多了。
誰知都察院下達了“清肅司法官專項”的任務,幾乎所有禦史的眼睛都盯著那些新任的司法官。
劉崧到底老成,不像年輕人那樣聽風便是雨,故意緩了一步,結果卻懊悔不迭。
那些司法官違紀違法的事實在是太多了!
小到收受當事人饋禮,大到貪瀆枉法……這簡直是一座銀山啊!
最為令人激動的是,這些司法官,入讀政法學院後出任地方司法,在朝中沒有靠山,互相之間沒有網絡,不打這些人還打誰?
劉崧看清時勢之後,動作也不比年輕人慢,追著各級法官猛打。
因為他筆頭好,條例也熟悉,尤其是常年儒學教育,讓他更能從“微言”中尋得“大義”,對條例的解讀入木三分,很快就在一幹年輕人中脫穎而出。
依靠這些法官,劉崧順利地發家致富,還受到了都察院的表彰。
開始時,劉崧還要用出身不同來安慰自己:自己是正牌子進士,那些人隻是公職人員考試出來的白丁。
打到了後來,哪裏還有出身問題,眼中隻有白花花的銀子和彰顯身份的獎狀。以至於碰上進士出身的官員,即便是同年他都沒有手軟過。
這回被都察院推薦擔任專案禦史,自然是因為這個下手快準狠的名聲。
劉崧亟亟趕到南京,訪員團也組建得差不多了,正好一起下昆山。路上他已經看過了各種報紙,知道《江南文報》是陛下這邊的——也就是自己這邊的,其他報紙多是江南士林一派,或多或少不甚友善。
這些訪員號稱“布衣禦史”,一雙雙眼睛盯著,言行舉止不能不小心。
到了昆山第一晚,劉崧就接到了昆山縣的帖子,要來驛館拜訪前輩。這種正常的人際往來不算什麼,劉崧自然也沒有推辭。何況他也想摸摸對手的品色,看這場案子能做多大。
按照都察院裏不為外人道的規矩:案子越大,獎金越高,功勳越著。
所以有經驗的禦史一般都是先從重罪開始查,不夠格才勉為其難層層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