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死者的文稿(3 / 3)

所以,在我的建議下,該酒店重新調整了核心定位,把原來的“溫泉度假酒店”調整為新的定位——“生態度假酒店”。這樣一來,該酒店目前所具備的資源稟賦,就能夠被完美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全新的酒店品牌品類,即“水雲天生態度假酒店”。而且,因為此前的酒店業中,並沒有人明確提出生態度假酒店的品類定義,這也意味著水雲天酒店可以自由地定義這個新品類。

水雲天酒店把所有的品牌構成要素進行了重組,形成了生態餐飲、生態客房、生態康樂、生態溫泉、生態旅遊和原生態歌舞六大運營體係,把客戶定位聚焦於企事業單位會議客戶和旅遊團隊客戶,並抓住酒店到達客戶的路徑關鍵點——企業會議組織者和旅行社,進行精準的營銷和推廣。

從近三年該酒店的品牌宣傳效果和經營狀況來看,上述企業定位的調整和品牌體係的構建,無疑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2.業務模型優化

傳統的酒店行業,把運營體係劃分為餐飲部、康樂部、客房部、會議部等業務單位,希望通過提高每一個業務單位的收入,來提升酒店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但是我認為,這種業務模型隻是各個業務部門的簡單組合,對於業務模型優化和業務體係創新,毫無幫助之處。

我給該酒店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業務模型,即“營業收入=到店顧客數×人均消費”。把模型進一步分解,則到店顧客數=有效曝光量×需求率×谘詢轉化率,人均消費=(客房價+會議費+餐飲消費+康樂消費+活動費用+商品消費+合作收入)×在店天數。這些分解後的二級變量可以繼續分解,如:有效曝光量=品牌內容×(有效廣告渠道×廣告投入+公關活動×公關投入+宣傳渠道×宣傳投入+口碑傳播數×正麵口碑傳播率),需求率=適合的需求br總需求,谘詢轉化率=谘詢專業度×訂單成交率×顧客到店率。經過這種金字塔式分解後,這些三級變量可以與運營行為直接掛鉤,使得每一項相關運營工作的改善,都會對酒店最終的經營水平提升產生正麵的影響。而且這些運營工作的改善水平和成果,都是可以進行衡量的。

3.營銷體係重塑

經過重新定位和業務模型的重建,該酒店已經有了一個可靠的經營改善基礎。接下來,我為該酒店提供了一個新的營銷體係。如上所言,該酒店的客戶定位調整為企事業單位會議客戶和旅遊團隊,這樣接下來就需要把營銷渠道、定價體係和促銷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經過仔細研究和分析,該酒店的營銷渠道選取了三大類:網絡營銷渠道、電台廣告渠道和直銷渠道。其中,網絡營銷渠道選擇競價排名推廣為主,電台廣告渠道選擇與該酒店用戶重疊的交通電台廣告,直銷渠道選擇企業會議組織人員、旅行社線路組織人員。然後,針對上述渠道和人員,製定了靈活的定價方案和優惠措施,並與自行車協會、世界旅遊小姐組委會等機構進行合作,承接運動員訓練基地、世界旅遊小姐大賽等活動,從而使得該酒店品牌能夠成為媒體傳播的熱點,迅速地在用戶中傳播開來,搶占了“生態度假酒店第一品牌”的客戶心智資源。

4.服務質量提升

經過一個季度的內部經營基礎調整和營銷推廣,該酒店從第四個月開始,到店顧客數有了顯著的提升,此後三年間該酒店的平均入住率提升了近四倍。而如何在接待如此多客戶的前提下進行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的改善,使得老客戶重複入住、客戶口碑不斷提升,是保證經營狀況持續優化的重要條件。

因此,該酒店根據自己的位置狀況、客戶定位和員工素質,對酒店的服務體係進行了大幅的調整,刪減了很多繁雜的商務酒店服務流程,提出了一個簡單有效、便於執行的郊區度假酒店標準服務方案,集中資源滿足客戶的核心、基本需求,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

總之,這家酒店的經營狀況在過去三年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我作為一個谘詢業資深從業人員,感覺最幸福的事情。學習、求知、思考、悟道,得到有效的知識和技能,並利用這些知識技能,為各行業的企業提供高質量的谘詢服務,對企業經營狀況和社會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所孜孜以求的職業夢想。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是否感覺到幸福,取決於三個要素:財富、感情和知識。知識的獲得及其產生的價值,就像一份美好的愛情一樣,對於我這樣的人來講,是如此讓人癡迷和沉醉。如果一個人能夠把感情和事業兼顧,並且經營良好,那該是件多麼幸福的事。但是,在現實中,這又是多麼難以兼顧的一件事情啊!

陸曉君呆呆地坐在書桌邊,把這份文檔反複看了幾遍,內心五味雜陳。

是的,這就是程路明從大學時就喜歡做的事情——學習、總結、思考、應用、創造價值。他雖然喜歡讀書和思考,但並不是個單純的書呆子,他更喜歡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產生有益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而自己之所以那麼愛他,不就是因為他的上進、執著和學習精神嗎?可是在自己大學畢業的時候,卻因為個人的喜好,非要逼著他在事業和愛情之間,做一道非此即彼的選擇題。那時,程路明心裏該是多麼痛苦和惆悵啊,一方麵是大都市的事業機會和夢想生活在吸引著他;另一方麵是自己的愛人執意要他留在故鄉的城市。

陸曉君回想起大學畢業時的種種,在當時的自己看來,程路明也在逼自己做選擇題——要麼跟他來北京,要麼獨自留在濟南工作。最後自己負氣與程路明分手留在濟南,似乎對雙方都是公平的自由選擇。

但是,其實並不公平。

因為,自己當時選擇的那份法院的工作,並不完全是由於自己的理想,而其中大半是源於父母自小給自己灌輸的觀念。換句話說,如果自己來到北京,找一份與法律相關的工作,陪伴著程路明共同生活,日後一定會感覺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