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2 / 2)

兩人頓時爭執起來,互不相讓,旁邊坐著的諸位客人勸說,也無濟於事。大家一下子都不知道說什麼好,隻好任由他倆爭執。

劉複才坐在末座,看見席間這番爭執,感到不好繼續爭下去,搞得不歡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舉起手來,說道:“江麵水漲,則寬七裏三分。水落,則五裏三分寬了。張公是就水漲時說的,譚公則是就水落時說的。兩位先生都沒有錯。”

張之洞和譚繼洵聽到這話,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席間頓時恢複了原有的輕鬆氣氛。

旁座的客人也為劉複才的片語解紛的機敏而折服。

人間需要“和事佬”。有機會充當這樣的角色是很有意義的事。有時候,雙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顧及臉麵,誰也不願作個高姿態,給對方一個台階。這時“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圓場”。

所謂“打圓場”,是指交際雙方爭吵或處於尷尬境地時,由“和事佬”出麵站在第三者角度進行調解。打圓場近似於捧場,同是圓滑乖巧之為,但它沒有捧場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結現實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場高上一籌。“打圓場”運用得好,可以融洽氣氛,聯絡感情,消除誤會,緩和矛盾,平息事端,還有利於應付尷尬,打破僵局,解決問題。

凡事都有訣竅,打圓場也有打圓場的學問。歸納起來,打圓場的學問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說明真情,引導自省

當雙方為某件小事爭論不休,各說一套,互不相讓,糾纏不休時,“和事佬”無論對哪一方進行褒貶過分的表態,都猶如火上澆油,甚至會引火燒身,不利於爭端的平息。因此“和事佬”此時隻能比較客觀地將事情的真相說明清楚,而不加任何評論,讓雙方消除誤會,從事實中反省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引導他們各自多做自我批評,使矛盾得到解決,達到團結的目的。

(2)岔開話題。轉移注意力

如果屬非原則性的爭論,雙方各執己見,而這場爭論又沒有必要再繼續下去。那麼作為“和事佬”又如何“打圓場”呢?如果力陳己見,理論一番,恐怕不會有效。這時,不妨岔開話題,轉移爭論雙方的注意力。

南齊太祖蕭道成提出要與當時的著名書法家王僧虔比試書法。君臣二人都認真地寫了一幅楷書。然後齊太祖傲然地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王僧虔不願貶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於是答道:“為臣之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書法,皇帝中第一。”齊太祖聽後,隻好一笑了之。王僧虔這種分而論之的回答是相當巧妙的,表麵上是顧及了皇帝的尊嚴,君臣不能互相比較,實際上是回避了不願貶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難題。

(3)納精華,公正評價

假如爭論的問題有較大的異議而雙方又都有偏頗,眼看觀點越來越接近,但由於自尊心,雙方又都不肯服輸,那麼“和事佬”應考慮雙方的麵子,將雙方見解的精華歸納出來,也將雙方的糟粕整理出來,作出公正評論,闡述較為全麵的雙方都能接受的意見。這樣,就把爭論引導到理論的探討、觀點的統一上來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為,所謂“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紅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樣亂批一氣不利於解決問題,不可取。

(4)調虎離山,暫熄戰火

有的爭論,發展下去就成了爭吵,甚至大動幹戈,如果雙方火氣正旺,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和事佬”當機立斷,借口有什麼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調走支開,讓他暫時脫離爭論,等他們消了火氣,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趨於平息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