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1 / 2)

麵對無禮的衝撞,要掌握這樣的應變技巧:

(1)探求出口傷人背後的原因。出言不遜的人,內心往往有許多痛苦要發泄。如果你猜不出他有什麼真正的煩惱,不妨問問。記住,對方說的尖酸話不一定都是衝著你而來的,因此,不妨退一步,想想他這樣做是否有其他原因。

(2)分析說話本身是否真的含有惡意,抑或是自己神經過敏。

(3)勇敢麵對口出惡言者,不要回避。

(4)一笑了之,開點兒玩笑對付侮辱你的人。

(5)通過某一舉動來警告對方,令他自動停止惡言。

(6)不予理會,人家說什麼,你不要馬上動怒,可以順著他的意思說下去,令他的話落空。

(7)假裝懶得理會。人最怕別人認為他無聊討厭,你可以假裝不感興趣,眨眨眼,打個哈欠,然後用一副“懶得理會”的表情望向別處。

(8)你不可能完全避免受到尖酸話的攻擊,試試把一些傷人的話當做是人們失意時的正常發泄,而失意是人人都會有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盡量不去侮辱人,不過偶爾也會犯錯。

失言,是容易被人諒解的,因為有很多是出於無意的。正所謂:“馬有漏蹄,人有失言。”在日常交談中,難免說滑了嘴,因出現紕漏而使自己陷入窘境。

我的一位好友曾有過這樣的經曆:他在一次會議上和一位要人談話,為了使談話活潑輕鬆,於是很隨意地說道:“看那一位穿圓點花衣服的女人,看到她我就反胃!”

沒想到對方這樣說:“那是我的太太。”

可想而知,當時我的朋友聽到這話時的處境是多麼無地自容。後來他跟我提起,表示他一回想起來心頭上就有點兒發毛。

這也難怪,這樣的窘境總是特別地難以補救,但並不是所有的困境都是這樣。

果戈理有一句話:“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製感情,它就不可能獲勝。”如果說,我們在遇到尷尬的局麵時都是心慌意亂,不能控製自己感情的話,在這種特殊的場合下自然會窮於應付。這時,我們不妨來個將錯就錯。

清史上有這樣一個傳說。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機智過人。有一次,乾隆想開個玩笑為難紀曉嵐,便問他:“紀卿,忠孝怎麼解釋?”

紀曉嵐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

乾隆立即說:“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現在去死!”

“這……”紀曉嵐沒料到他竟然會這麼說,“臣領旨!”

“你打算怎樣死?”

“跳河。”

“好,去吧!”

但紀曉嵐走了一會兒,又跑回來了。

乾隆問:“紀卿,你怎麼沒死?”

紀曉嵐答:“碰到了屈原,他不讓我死。”

“此話怎講?”

“我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大夫從水裏來,拍著我的肩膀說:‘曉嵐,這就不對了,想當初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你應該先問問當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是,你再死也不遲啊!”’

就憑這一句,不僅抑製了皇帝的“聖旨”,也化解了困境。

或許人人都有好奇心,他們有時會問一些根本就不適合問的東西,也許他們是無意的,但你卻可以不答。比如說,一些很私人化的問題,一些涉及到某方麵的機密問題等。

但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假如你較重地傷害了別人,應立即承認並向別人道歉,作自我批評,希望得到寬恕,然後閉口不語,不要在其餘時間再去談論這件事。

而我們對於別人的冒失,也應表示不在意,並迅速和盡可能地使他感到自然。

3。消除障礙解爭端

——以變應變的說話技巧

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爭端,這些爭端以常法去對待往往不那麼能輕易解決,這時候換一種思路,找到能消除障礙的法寶,讓他想爭也爭不起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劉複才為江夏縣知事,為人極為敏捷,常常在兩方爭執不下之際,他一兩句話就為雙方打了圓場。都督張之洞和撫軍譚繼洵平時意見就不太一致。這天,劉複才設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座。酒過三巡,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麼談到了武漢江麵有多寬的問題。譚繼洵說有五裏三分寬,他的話音未落,張之洞就說道:“不對!我記得確實是七裏三分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