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1 / 2)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習俗各異。在重視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各地的語言習慣。違背了當地的語言習慣,就可能碰釘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莊碰到這樣一件事情。幾個年輕人結伴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外八廟,為了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雞蛋的農家姑娘。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一聲,這下可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回家叫你娘小師傅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才知道,當地的農民管和尚、尼姑才稱“師傅”,一個大姑娘怎願意聽別人稱她“小師傅”呢?兩個小夥子遭到痛罵也就不奇怪了。

禮儀看起來好像簡單,但處理不好則會耽誤大事。三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後,向曹操獻了一計,致使袁紹失敗,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進冀城城門時一句“阿瞞,汝不得我,焉得人此門?”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他再次以“汝等無我安得人此門”時,被許褚怒而殺之了。並且將其人頭獻給了曹操。雖然曹操深責許褚,但從許褚獻頭時所說“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說許攸是死於曹操之手,因為隻是其對許褚“無禮”是不可能被隨便殺之的,最起碼曹操有默許之嫌。可見禮與無禮有生死之別。

中國是禮儀之邦,說話辦事能否順利達到目的,禮貌舉止有時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據說有這麼一件事。一位婦女抱著小孩上火車。車上位子已經坐滿,而這位婦女旁邊,一位小夥子卻躺著睡覺,占了兩個人的位子。孩子哭鬧著要座位,並指著要他讓座。小青年假裝沒聽見。這時,小孩的媽媽說話了:“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會兒,他就會讓給你的。”

幾分鍾後,青年人起來客氣地讓了座。

這位婦女無疑處於一個“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話而求人成,聰明之處正在於以一個“禮”字把對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應該休息,而且他是個好人,因為如果他不“睡”了,他會主動讓給你的。顯然,一個再無禮的人麵對這樣的禮貌也不會無動於衷。

誰都願意聽順耳話,何況是在被人求的時候,明白了這一點,在求人辦事時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5。說話不怕駁麵子

——求人辦事硬往上貼的技巧

既然是求人,不可能你說什麼人家聽什麼,難免有駁你麵子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一點厚臉皮。

有這麼一位朋友,去找別人辦事,拿出煙來遞給對方,對方拒絕了,他便一下子失去了托他辦事的信心。這樣是不行的,這樣的心態什麼事也辦不成。俗話說,張口三分利,不給也夠本,見硬就退是求人辦事的大忌。有道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想當乞丐又不想張口,有幾個這樣的人,願意主動地把好處讓給你?要是真有那樣的事倒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的動機了。所以我們說,要想求人應該有張厚臉皮。如上例所說,對方不要你的煙,可能是因為怕你找他去辦事,所以才拒絕的。但話說回來,你應該這樣想才對,對方不要你的煙,並不等於你不找他去辦事,盡管他用這種辦法讓你求他的念頭降了溫,但俗話說,讓到是禮,你同他卻一直是處在同一個高度上講話。雖說求人三分短,但劉備尚能三顧茅廬,你比劉備如何?更何況不圖二分利,不起大五更。如果你決定求人,對方一時不能合作,你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反複申請、反複渲染、反複強調,那麼就一定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

宋朝趙普曾做過太祖、太宗兩朝皇帝的宰相,他是個性格堅韌的人。在輔佐朝政時自己認定的事情,就是與皇帝意見相悖,也敢於反複地堅持。

有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沒有灰心,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事項,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是沒有答應。

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

連續兩天接連三次反複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般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折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