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巧妙地傳出“同感訊號”(1 / 2)

8.3巧妙地傳出“同感訊號”

為了傳出“同感訊號”,我們就得跟隨和模仿他人的文字、聲音、肢體動作,一旦獲得對方的好感後,雙方的地位便會發生微妙的轉化。我們可能會從跟隨的地位,慢慢地轉換成引導的地位。這時我們可以不必再去模仿對方的說話及動作,而以主導者的方式,改變自己的語氣及動作,這時對方將會不知不覺跟著變化。

我們先借著模仿,進人了對方的內心世界,建立了足夠的親和力,這種親和力會反過來引導對方的行為。

推銷的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到的,所以也有賴於學習別人的經驗。但是首先要記住這樣一條原則:對人親切、關心,竭力去了解別人的背景和動機,適合對方的需求而達到自己的需求。隻有出於這種動機的信息,才是我們能夠真正與對方分享,並且可以對他們造成影響。每當我們開口時,一定記得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所說的,與他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如果我們的信息涉及對方的家庭、藏書、孩子,那麼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對方會很快接受我們的觀點,靜下來聽我們詳細表達自己,像講述軼事趣聞一樣表達。

有一次,孔子帶著幾個弟子周遊到了魯國。

春光明媚,陽光燦爛,他們的心情不由放鬆下來。誰知一不留神,馬車跑到了一片田地裏,踩壞了一片莊稼。

正在別處勞動的農夫聽到消息跑過來,到“犯罪現場”一看,心疼得很,氣勢洶洶拉住馬頭就要把他們扣留下來,然後報官要求賠償。

孔子一看,就派子貢前去交涉。子貢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外交家,雄辯家,曾經在魯、齊&、吳、晉、越五國間開展穿梭外交,十年間達到保全魯國,擾亂齊國,扶持晉國並使越國稱霸的目標。

可子貢大搖大擺走到農夫麵前,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說了半個時辰,農夫反而更生氣,招呼幾個兒子把刀槍都舉了起來。

子貢大驚失色跑回來。孔子說:“你用他所聽不懂的東西說他,就像用山珍海味來喂,用《九韶》來吸引飛鳥。”

於是孔子派馬夫前去。馬夫對當地人說道:“老哥你聽我說,你不是在東海耕種,難免會有動物來吃莊稼,我們不是在西海去遊曆,馬就難免要吃了別人的莊稼。我們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馬怎麼能不侵犯你的莊稼呢?”

當地人一聽,覺得有道理,就解開馬還給了他們。

人都是以類相通。企圖拿詩書之理去說服鄉野之人,這正是腐儒誤事的原因。養馬人的話固然不錯,假如由子貢去說,農民仍不會聽從。為什麼呢?因為儒生與農民在外貌和修養上相距甚遠,農民根本不會相信他所說的話是真的。

多數人在交際過程中,都喜歡跟一個他覺得是同類、具有共同理念的人交往,因為這樣可以讓他覺得很自在。

兩個人初次相識,千萬不要隻甩出釣魚竿,卻忘了放上誘餌。我們對於交際的內容必須有所了解。當我們和對方談到某一件事時,我們必須對此確有所認識,否則說起來會平淡乏味,引不起對方的興趣。

找到認同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讓對方也回報給我們一種好印象。因此,在與人交往時,試著將注意力全心全意地貫注在對方的身上,找到與對方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是交際成功的一種好方法。

在交際當中,我們必須細細地聽對方說話,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我們的感同身受。如果對方提出了一個觀點,千萬不要隻作漫不經心地回應,隻從嘴裏蹦出一兩個字節。如果我們要表示讚同,那麼一定要說出完整的句子,告訴對方我們真的聽懂。我們要不時地在對話中加以充實。這樣我們會加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並且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

隻要場合和語法恰當,盡可能地用“你”做句子的開頭,可以很方便地抓住對方的注意力,並且得到對方積極地回應。沒有別的原因,隻是這個詞觸動了人所共有的自我意識和自負心理,同時也避免因為他們自行思考加工一個問題可能產生的負麵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