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製度是周公製定的嗎(1 / 1)

“禮”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已延綿數千年之久,具有中華文化的原始性和普遍意義,同時還兼備倫理風範。

《尚書·大傳》中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由此可見,是周公最先製定了“禮”。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因其封地在周,故被稱為周公。周公在攝政時,按周朝製度和殷商之禮,形成以血緣關係為聯係的宗法製度和等級製度,後又結合宗法製和等級製衍生出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禮儀製度。

“忠”和“孝”是周公製禮的出發點,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君權和父權。這種政治與倫理相統一的理論,就是禮的思想基礎。周公製禮實質上確立了貴賤尊卑的等級秩序和製度。周公這次製禮的內容涉及十分寬泛,上至“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大到國家的政治製度,小到個人的日常行為,都做出了詳盡而嚴格的規定,任何人不得逾越。在周公製禮之後,便出現了君臣有位,尊卑有等,貴賤有別,長幼有序的社會規範。因此可以說禮儀製度的建立與周公有密不可分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