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實就虛,擊中對方要害(1 / 2)

2、以實就虛,擊中對方要害

在遊說他人時,有時候得用點“以實就虛”的招數。當與對方進行交談時,不要急於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是要每一次都從對方最弱的地方入手,狠狠地駁斥對方的弱點,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三國時,諸葛亮親自到吳國去遊說,目的就是為了說服吳國一起來對抗曹操。吳國當時的首領是孫權。孫權的部下除了周公理和魯肅外,都反對“聯吳抗曹”,主張和曹操講和。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最終說服了吳國出兵助蜀漢、拒曹魏——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曆史事件——“諸葛亮舌戰群儒”。

諸葛亮剛一來到吳國,吳國的謀士張昭就迫不及待地站出來挑釁道:“張昭本是江東沒有才能的人。不過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是不是有這樣的話呢?”

諸葛亮不驕不躁地回答道:“當然有,這還是我生平相當小的比喻呢!”

張昭接著說:“近來,聽說劉備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現在急於獲取荊州。但是,荊州被曹魏得去,先生有何高見?”

這個時候,諸葛亮想:如果能夠先說服張昭,事情就會有轉機,因為張昭是吳國第一個有名的謀士。於是,他便不緊不慢地說:“在我看來,取漢中的土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躬行仁義,不忍奪取同宗的土地,所以一直推辭不取。但是劉瓊不懂事,聽信奸臣,中了奸臣的計,暗自投降了曹操。這樣,曹魏才更加猖撅了起來。此刻,我主劉備,在江夏屯兵,是別有所圖,非一般等閑之輩所能理解。”

張昭覺得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大笑道:“如果是這樣,先生之言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扶持齊桓公,稱霸諸侯,號令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也能攻下強大的齊國七十餘城。管仲、樂毅不愧為濟世之才!先生在茅廬中,但知向風月示傲慢,令萬人敬仰。現在,先生既然事從劉備,就應該替生靈除害,剿滅亂賊反臣才對。但事實上是怎樣的呢?劉備在沒有先生相助之前,尚能縱橫天下,割據城池,但是現在得了先生之後,反倒曹兵一出,便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失地無數,到現在連安身的地方也沒有了——這怎麼能和管仲、樂毅相比呢?恕我直言,先生不要見怪。”

諸葛亮笑著回答說:“鵬程萬裏,燕雀焉知鴻鵲之誌?例如人要是得了病,應該先讓他進點流食,再服以和藥,這樣才能先讓他的髒腑得到調和,形休漸安;然後才可以讓他治以猛藥,服以肉食,從而一舉鏟除病根,人命方可救治。否則的話,隻想著用猛藥來挽救生命,那隻是妄想,弄不好會弄巧成拙。我主曾經兵敗汝南,寄居在劉表門下,兵不滿千,將也隻有關張趙雲幾個,這正和人害了重病一樣。再加上新野那山僻小縣,人口稀少,糧食缺乏,我主劉備在那裏也不過是權以容身。況且即使是在那種兵甲不完,城廓不固的環境中,那一次博望的火攻,白河的水淹,不都使得曹軍心膽俱裂嗎?管仲、樂毅的用兵,也不過如此罷了。再說劉瓊投降,我主劉備事先完全不知。這之前他不忍奪取同宗的地方,正是他大仁大義的表現。寡不敵眾,勝負乃兵家常事。從前漢高祖屢次被項羽打敗,但墳下一戰,總至成功;國家大計,社梗安危,是有一定的計謀的,不是僅靠誇口逞舌可以收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