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師出有名,做事都要一個說法(2 / 2)

曹操拜見了漢獻帝,先拿出糧食來,給公卿大臣每人分了一份,讓他們吃頓飽飯。他見洛陽是一座空城,在這裏無法解決吃和住的問題,就給漢獻帝上書,請他把都城遷到許昌去。漢獻帝和公卿大臣巴不得有個依靠,自然都同意。沒過多少日子,他們就跟隨曹操來到許昌,並決定以許昌為國都,改稱為許都。於是,漢獻帝便拜曹操為大將軍,武平侯,並且還讓他兼任司空。這麼一來,東漢的朝政大權就轉移到了曹操手裏。從此以後,曹操借助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攻城略地。由於有了漢獻帝的幌子,曹操的很多行為不僅不會受到其他諸侯國的指責,而且能夠籠絡人心。這就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借口是人際關係重要的潤滑劑,可以避免傷害別人。體貼的人常常要用一些“善意的借口”。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婦女應老師的要求,回到家中請她的丈夫給自己列出六項缺點。本來,她丈夫可以給她列舉出許多缺點,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借口說自己一時還很難想清楚,等次日想好後再告訴她,第二天,他一起床,便給花店打了一個電話,要求給他家送來六朵玫瑰花,並在花上附了一張字條:“我想不出有哪六項缺點,我就喜歡你現在的樣子。”結果,他妻子不僅非常感激他那善意的寬容,而且自覺、自願地改正了以前的缺點。

日常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用著這樣或那樣的借口。比如,我們到朋友或同事、同學家辦事,本來自己尚未吃飯,碰到對方正在吃飯,對方出於禮貌請我們一塊吃,這時很少有人爽快答應,總會說:“我剛剛吃過了。”或者說:“我還有其他事”而起身告辭。再比如,朋友來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茶杯,這時,你馬上會說:“不要緊,你才打了—隻,我愛人曾經打碎了三隻。相比起來,你的戰績平平。”這種幽默的借口,既打破了尷尬的局麵,也避免了對方陷入難堪的境地。

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要處理好相互的關係,做到善解人意、與人為善,有時就需要尋找合適的借口,因為這種善意的借口既能滿足對方的自尊心,維護對方的顏麵,又可以為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難堪。